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荣获“东亚文化之都”美誉 海交三城展古厝长情

2013-09-05 08:55 来源:闽南网 2
泉州博得新誉——“东亚文化之都”,齐名日韩的横滨与光州。本网推出“东亚文化之都海交三城”大型文化策划报道,让我们静听皇宫起红砖建筑、花岗石建筑和番仔楼建筑各自的故事。

浮桥街道吴家麵洋楼
浮桥街道吴家麵洋楼

番仔楼

推荐人:鲤城区浮桥街道王宫社区居民陈如榕

制敌术:

混血美女,擅易容术,

天下之大皆可容

  最后这位,来自一位市民的推荐。

  她也耀眼,也包容,但她是混血儿。她的诞生,是上世纪20年代的一个缩影。一座座番仔楼,一个个离乡背井,后荣归故里的故事。

  那时,为了谋生,不少人下南洋一带打工,白手起家后荣归故里,不忘将当地的文化带回老家,放进自家的大厝里。

  高高的古典柱、楠木百叶窗、入室小花园,一派中西合璧的架势,每个细节都能显现出她的洋身份。

  主人们把毕生的存款都寄回家乡,即使自己不再回来,也要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精致细腻的番仔楼大厝。

  她外表张扬,内心却是传统的中国风。每一幢番仔楼,大多数外墙用的是本地的红砖,房间布局必定是传统的以厅为中心,体现中国美学的对称性。

  在历史的长廊中,正是她的这种矛盾心态,诠释了泉州的文化包容性。不管西洋南洋,只要觉得好就行。

  浮桥王宫的王顺兴家庭就是最好的印证。大哥王为针的房子,整体是南洋的骑楼风格,房间里异国风情十足,但他却舍不得舍弃那特有的一抹红,还将房子设计成“船”的模样,宣示家族批信局的标志;留洋的王为奇儿子,索性将这座建筑变身英式风格的洋楼,在一排排闽南民居中别具一格。

  她远渡重洋,见过世面,又融入传统,往往成为外地人对泉州侨乡民俗的最直接印象。

专家点评

泉州南建筑博物馆原负责人黄金良:

  最有代表性的还是皇宫起红砖建筑。其历史悠久,受到老百姓的喜爱,那一抹红是具有泉州特色的颜色,富有风情。

晋江市博物馆馆长吴金鹏:

  评选代表性建筑要从形式、高度、体量、用材等各方面考量。显然,最代表泉州文化符号的还是皇宫起的红砖建筑,别的地方虽然也有红砖建筑,但皇宫起的形式是泉州特有的,最能体现“南建筑”。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副教授刘燕凌(研究闽台文化):

  同样选皇宫起红砖建筑。原因有二,红砖建筑是从泉州传出去的,在对外交流方面更有代表性;另外,番仔楼在其他地区也有,代表性不是很突出,花岗石建筑,历史内涵则没那么厚重。

大众呼声

  苏先生:红砖建筑古香古色,有泉州原汁原味的味道。特别是从西街俯望下去,都是红砖瓦,很有感觉。

  曾女士:大多古民居都是青色的,如苏杭的徽派建筑,比较压抑。只有泉州是红砖建筑,除了历史内涵外,红砖建筑还代表喜庆,喜闻乐见。

  吴先生:番仔楼也有运用红砖元素,“出砖入石”则是花岗石和红砖建筑的结合,都和红砖建筑脱不了关系,红砖建筑被广泛运用,比较有代表性。

  陈先生:皇宫起红砖建筑代表了中原文化,承继了由晋朝士族衣冠南渡所带来的皇室威仪和贵族气派,是闽南文化精髓的一大体现。

  王小姐:红色是认识泉州的一把钥匙。古城街头,到处都是一抹红,是古城城市形象的体现。

同门英雄

  蚵壳厝:在泉州公式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

  手巾寮厝:为纵向延伸带状分布单开间,面宽约4~7米。其门厅为店铺,后为住宅,内设天井、厅堂、厨房、卧室等部分。屋顶多采取平坡结构,平屋临街,坡屋顶退后。泉州保留传统风貌的老街区如西街、四堡街等沿街民居住宅,多为这种样式。

  骑楼:商业街道设骑楼,雨天遮雨,夏天遮阳。特别是夏天雷阵雨天气,骑楼的形式既方便了行人出行,又方便店铺做生意。

  木楼、高脚厝:分布在德化、安溪、永春等内地山区的民居形式。这种建筑多为木瓦结构,悬山顶,青瓦翘脊。木楼悬山顶,二层木瓦结构,下层四壁多以石板材护封,上层住人。高脚厝亦为悬山顶,青瓦翘脊,平面多为二进合院布局,顶落依山势高起,后落前起半楼式或砌高砛壁,如德化大铭的颍川堂。

  土楼:为家族聚居的大型防御性封闭性民居建筑,在泉州数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等内地县份,沿海县(市、区)个别地方也有。(本网记者 陈丽娟 谢向明 田米 文/图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编辑部)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汉唐天下业主赞同成立业委会 参与筹备推脱的人不少
下一条:泉州超标电动车如何快速挂牌 10月16日将停止办理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