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侨光电影院 今年10月变身影视基地

2013-07-10 07:19 来源:闽南网 0

前世
“几乎每天晚上都满座,有时还有通宵影片。电影票价差不多都是1毛、1.5毛,最贵的也就2毛。”
——泉州第一代电影人林崇志

  作为泉州第一代的电影人,原鲤城区电影公司经理林崇志参加了泉州多家电影院的筹建。他介绍,侨光电影院是华侨集资投股,1954年在泉安车站遗址上兴建的,1966年改为国营事业单位。为了筹建侨光电影院,侨光还发行过股票,每股5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笔费用呢”。

  1955年元旦,侨光电影院正式开张上演戏剧,1956年开始放映电影,当时,在福建省内可谓是最豪华、最大的影剧院。

  “当时泉州的电影业比较发达,侨光电影院几乎每晚都满座,有时还有通宵影片。票价差不多都是1毛、1.5毛,最贵的也就2毛。新闻片,则比较贵,要5毛钱。”而当时,文化生活又比较单一,看电影成了大众的选择,并不是很奢华的事情。

  当时电影院内放的以战争片、教育片为主。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偶尔放个爱情片,都是高朋满座。”可惜如今,有关侨光电影院的老照片、资料,留下的并不多。

  当时的电影院还不少。林崇志说,早在1925年,泉州就有电影院了,最早的电影院叫启智戏院,位于玉犀巷的镇雅宫内,只是这家电影院只是昙花一现,4个月后就因片源少歇业。林崇志的记忆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泉州当时有10多家电影院,包括马甲、罗溪等地都有电影院。

“侨光电影院火的时候,还得买站票呢。”
“电影业可以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来形容。”
——泉州老电影人李端生

  “侨光电影院,出名是在‘侨’字上。”曾从事电影事业的老电影人李端生说,这是首家外商华侨投资的电影院。而电影院旁边的远芳大饭店,则是当时最大的饭店,附近还有南门百货商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李端生说,良好的地理位置,催生了它的繁华。“侨光电影院火的时候,还得买站票呢”。

  李端生回忆,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电影业可以用“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来形容,是绝对垄断几十年,垄断了整个文化市场。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视、歌舞厅、KTV流行后,电影业整体走向没落。

  鲤城区电影公司相关人士说,随着经济发展,侨光电影院地理位置成了鸡肋,不好停车,再加上当时侨光电影院的设备跟不上,自然就被市场淘汰。2000年左右,几乎没什么市场,靠电影基本不能维持运作,有时只能出租给一些表演单位表演,2008年左右,电影院停业。

  “比较好看的电影,基本都是一票难求,还得要找关系。”

“看侨光,吃远芳”。
——50岁的泉州市民陈先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泉州有“看侨光,吃远芳”的说法,说的是看电影要到侨光电影院,吃点心要到远芳饭馆。这是当时最流行,较有档次的休闲方式。

  而泉州不少的老一辈人,还是在电影院里找到另一半的,他们对于侨光,有种特殊的感情。今年50岁的市民陈先生和爱人,第一次约会就是在侨光电影院。

  陈先生说,1985年,他和爱人经人介绍相亲,第二次见面就相约看电影。“当时谈恋爱都爱去看电影。”陈先生还记得,当时看的是《林海雪原》,第二次见面,两人还比较害羞。在路上,他走在前面,爱人跟在后面,相差10步的距离。买完票后,离开场还早,两人还去了远芳吃饭。在电影院里,两人买了一包1毛钱的瓜子,边磕边看。

  当时电影业很火,票价很便宜,一张票8毛钱左右。但买票可不是容易的事,特别是星期天,侨光电影院、人民电影院、泉州影剧院都特别火爆,有的跑好几家都买不到票。陈先生回忆道,“好看的电影,基本都是一票难求,还得要找关系。”陈先生笑称,“能买到一张电影票,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本网记者 陈丽娟 谢明飞 吕波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侨光电影院10月变身影视基地 原设备将展示
下一条:泉州召开电视电话会作出部署 做好夏秋季征兵工作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