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海都报开通寻亲热线 盼您早日圆寻亲梦

2013-06-19 08:36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6月19日讯 昨天,借着闽南文化论坛闽台族谱暨姓氏源流展的契机,海都报开通了968111寻亲热线,首日就有近10人打进电话。每一通电话背后,都是一段亲情的牵绊。

  这么多的来电更加证明了,两岸一衣带水的血脉深情。我们,将为此努力,希望早日帮您圆寻亲梦。

寻亲1

南安石井仙景村的杨淑真

70岁的杨阿婆想找64年前去台湾的父亲

70岁的杨阿婆想找64年前去台湾的父亲

想找64年前远走台湾的父亲杨遇春

70岁的她,盼望着有生之年能尽尽孝

  寻亲的路,杨淑真已经走了40多年!

  1949年,杨淑真的父亲杨遇春前往台湾定居,那时她才6岁,时光荏苒,她如今已70岁,儿孙满堂。尽管家庭幸福,但海峡对岸的父亲总是日日夜夜叫她牵挂。杨阿婆说,这64年,她对父亲的思念从未间断过,但种种原因,让她和父亲始终未能相见,甚至再也没听过父亲的声音。

  昨天,杨阿婆从报纸上看到本报寻亲征集令,她决定试一试。

分别,一晃64年

  杨阿婆的家在南安石井镇仙景村的海边,海的不远处就是金门岛。

  “我爸是天津人,因为当兵来到石井,娶了我母亲,生下我和妹妹,后来,妹妹不幸早逝。”说起父亲,杨阿婆有些激动,“我记得他人高高大大的,我的名字就是他取的!”

  杨阿婆说,她是外婆带大的,5岁时,母亲就病逝了。印象中,父亲经常不在家,父女的感情似乎没有那么好,以至于在她6岁时,父亲和继母洪爱龄要去台湾生活,父亲要带她离开时,她说什么也不愿跟着走。

  就这样,父亲这一走再也没回来过。不久,外婆也过世了,海峡对岸的父亲成了她唯一的至亲。

寻亲,一路坎坷

  直到20多岁,杨阿婆才开始有了寻亲的念头。

  “开始时很困难,连书信都没办法互通。”杨阿婆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隔壁古山村有个叫洪水栋跟她父亲是好友,有一次到台湾才传回了父亲的消息,“我们才知道,我父亲在台北居住,在花莲烟酒公卖局工作,后来又没了消息。”

  到上世纪80年代,杨阿婆又委托一个当地的台商帮忙找到父亲。这一次,她得知父亲出了车祸,住进了医院,她担心不已。“那个台湾人告诉我父亲说,‘有个叫杨淑真的要找你’,我父亲躺在病床上说,‘我很想念我的女儿,如果可以,我想回去看她’。”这些话,又让杨阿婆很高兴。不过,随着父亲年岁渐高,加之又出了车祸,诸多不便,后面又不了了之。

家书,传递相思

  父亲住院期间,杨淑真的继母从台湾寄来了父亲的头像和住院的照片。这是分别40年后,她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样子。“好像还挺精神的,看着很年轻。”

  收到照片后,按照信封上的地址,杨淑真给父亲写了第一封信。信中,她说出了对父亲的思念,希望他回家看看,还寄去了自己的相片。

  但回信的却是继母。继母在信里说,父亲已经不能走路,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体重更是达到85公斤,她都扶不动,于是请了保姆来照顾。继母还说,自己身体也不大好,让她不用再写信了。

  “于是我又写了一封信,说可以让我的女儿去台湾照顾他们,但一直都没有再收到回信。”杨阿婆说,3年前,村里有人去台湾旅游,她又捎了一封信,除了想念父亲,她希望可以去台湾看望。那封信,最后委托当地旅行社帮忙传送。结果,仍没消息。

心愿,今生尽孝

  杨阿婆说,通过一些到过台湾的人了解到,父亲家一直都住“台北永吉路30巷119弄11号3楼”,这个地址她一直小心保存着。而此前继母寄来的信和照片,都不慎丢失了。

  “不是我父亲抛弃我,是我当时不懂事不想去,唉,很后悔!我现在70岁了,高血压很严重,坐车都晕得厉害,要出去,恐怕是很难了!”杨阿婆叹息地说,这辈子,她遗憾自己从没对父亲尽过孝,有生之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

  “父亲如果还在世,已经90多岁,如果不在了,那里我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如果可以,希望他能回来看看!”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6月26日起 提前购长途汽车票可享优惠
下一条: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 40多个南音团体共奏《梅花操》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