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副主席盛赞真英雄报道:立一种精神教育下一代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讯 连续4日,泉州密集涌现了4起见义勇为事件,救人者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草根民众。他们中有托起两岁生命的陈其仁阿伯,有救落水者的路人陈光标,有餐馆老板苏先生,有外来工吴展赢,有在海上救起14名船员的石狮祥芝英雄渔船……
昨日,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盛赞本报《真英雄》系列报道,并对网友和读者建议的用群雕等方式展现古城精神风貌表示认同。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傅福荣说,立一座雕像,不是立某个人,而是立下一种精神。
我们所立的 应该是一种精神
泉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傅福荣:报纸多宣传报道好人好事,引导正确的舆论观念,值得鼓励。你们报道的小人物英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
这些小人物英雄,如网友、读者所说,以群像的方式立雕像保存下来,用一种抽象的方法表现爱的精神,教育下一代,不失一种好举措。不过,救人于危难之间,是理应做的,不能将立雕像作为一种对救人者个人的“奖励”。我们所立的,应该是精神,而不是人。
用特别的方式弘扬互助之风
泉州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苏稼夫:我出生的年代,提倡救死扶伤,学习雷锋,没有功利企图。这些天这么多人做好事,英勇救人,又让我看到雷锋的影子。我们很有必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传承、弘扬这些风气,“应当给予呼吁,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倡导”。
草根英雄群像 展示泉州人热情
泉州市政协常委、民盟泉州市委员会副主委李东生:58岁陈其仁不是警察、不是消防兵,没有任何特别身份,却赤手攀上七八米墙救孩子,做出了不平凡的举动,政府部门和广大市民,都应当学习他的精神。
陈其仁等人是泉州古城良好精神风貌的缩影。若有可能为这些草根做英雄群像,展现他们所呈现的精神,能弘扬社会正气,还能宣传泉州人的古道热肠,让它成为城市文明的力量。
小人物有大爱 可作教学资料
泉州市人大代表郭文彬:前段时间,媒体上出现了“老人跌倒路人不扶”的报道,让人感觉道德缺失。其实社会上见义勇为的人不少,好心人也很多。这些小人物的英雄事迹,应该大力宣传。我建议,将报道作为资料送到小学去,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感,不能让老人跌倒不扶的负面风气占据“市场”。
□系列评论3
真英雄 应成为精神坐标
N环竹
4天4起,这些感人的救人事件,连绵不断。
本报也连续数日刊出《真英雄》系列报道,这些救人者,有搬运工、食客、小贩、外来工、普通渔民,甚至是不知名姓的路人甲;夹在人群中,我们也许不会多留意他们一眼。
他们是值得的。他们的义举体现了爱,没有仁爱,无以触动内心;还有勇敢,没有勇气,无以行动。
他们是值得的。他们传承了文明,体现了泉州千年一以贯之的仁义之风;他们传递了文明,让我们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动;他们传播了文明,让更多的人将来面对别人的危难时刻,都能够挺身而出。
然而,又如一位网友感叹:英雄何其难,英雄今安在?
泉州8年来表彰600多名见义勇为者,还有37人付出生命。但除了这些数字偶尔被提起,我们还能做什么?
对于英雄而言,他们面对危险,甚至死亡,但他们奋勇向前。他们应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值得每个人尊敬和学习,牺牲者更应被缅怀。
对普罗大众,瞬间的感动,强烈却难以持久;让这些精神恒久,需要我们实际行动和坚持。今天我们有无数理由指责世风日下,但倘若只是发泄,于事无补。
或许如代表委员们所期许,为这些革根英雄立群像,立下一种精神,既能让英雄获得社会尊重,还能激发人人之公德心。
我相信,当仁爱勇敢化为泉州的精神坐标时,就像杭州市为“最美妈妈”雕刻“天使之手”,成为杭州人的精神坐标一样,社会才更有安全感与幸福感。(本网记者 董加固 杨梅香)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