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爱心搬运工”5年驻扎贵州助学 资助数千孩子受益

2013-05-24 07:30 来源:闽南网 6

孩子们到村口迎接老潘
孩子们到村口迎接老潘

听孩子们晨读
听孩子们晨读

志愿者和老潘在贵州助学时的生活场景
2008年12月,来自福建的志愿者和老潘在贵州助学时的生活场景

  闽南网5月24日讯 在贵州,好几处贫困山区里,有一种“一个人的公益”正在汩汩流动。

  他叫老潘,泉州人。5年来,只身“驻扎”贵州助学,足迹遍布贵州三个国家级贫困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黎平县和天柱县。老潘自掏腰包,搭建了一个爱心中转平台:他一边接收全国各地爱心公益组织和个人发来的爱心款和爱心物资,一边亲自深入各个山区,把爱心款物转发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

  他一天能走三四十公里的山路,踏遍五六个村寨,只为干一件事:问问哪家的孩子生活清苦,再为困难的学校送上物资。唯一需要人们“帮助”他的地方是:请让他尽量找到当地最偏远的山区和学校。

  他也有最幸福的时候。记者随他徒步进山,人还没进寨,就有20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站在村口夹道欢迎他。那一刻,他会脸红起来,颔起腰,扶一扶背包,冲这群孩子一个个点头笑过去,招呼他们“快回去,快回去”。

  他把自己比喻作“爱心搬运工”:把爱心从城市搬到山区,从富足人群搬到贫乏人群,让同样的钱物,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山区孩子得到帮助。

  “300元钱什么概念?在贵州就能解决我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在城市里,这点钱还不够我跟朋友们吃一顿。”老潘说,同样的钱在贵州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包括他所从事的公益助学。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老潘搭建的这个平台,全国十余个爱心公益组织和一些个人,每年在贵州资助约100个贫困孩子读书,发来约百万物资让数千孩子受益。

印象

说起老潘村支书几次竖起大拇指

  “我从没见他穿过皮鞋,脚上总是一双解放鞋,身上总是两个大包,一个背生活用品,一个背睡袋,就这样一个村一个村走过去,后来知道他5年来都是如此。”

  不久前,接到来自老潘的一封求助信后,20日晚,记者赶到黎平县九潮镇和他会合。住在镇区的定巴村村支书杨开明,在家中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招待我们。

  饭桌上,杨开明几次对老潘竖起大拇指,他说1年多前,老潘来到九潮镇的时候,就说要去找最偏远的山区和学校,一天能走三四十公里的山路,走遍五六个村寨,再远的路也要走到孩子的家里。

  “我从没见他穿过皮鞋,脚上总是一双解放鞋,身上总是两个大包,一个背生活用品,一个背睡袋,就这样一个村一个村走过去,后来知道他5年来都是如此,我真想不出,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连日来,记者随老潘徒步进山走访,山里的老师们说,“以前他第一次来的时候,我们觉得他来历不明,有人还以为他是抓计生的,如今我们很感激他,因为他实实在在地帮孩子们做了很多好事,欢迎他是应该的。”

  这几天,老潘的电话经常响起,打给他的,多数是一些村长或小学校长,大家听说他到了九潮镇,便不停问他同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来我们村,什么时候来我们学校?”

  “快了,你们村我后天就过去。”接起这样的电话,老潘都是客客气气地。

曾在山区摔伤了脚 坚持投身助学

  “老潘在山区实地走访,实实在在帮助了很多孩子,对孩子他很有责任心,事情交给他很放心。”

  频繁徒步进山,老潘离不开脚力。谁会想到,他因此却受过严重的伤。

  老潘的QQ空间,贴着一组他摔伤后的照片,脚严重浮肿,人躺在从江县大洞村卫生院的病床上打着点滴,照片开头,老潘写了这样一段话:“村民来到我摔伤的地方,见我脸色苍白,眼睛紧闭;手遮一下我的鼻孔,朝远处激动地喊,院长,他没死,还活着!(真逗,要不是疼痛难忍,我会被笑死)——上帝早说过:魔鬼不愿意将此人带走,是因为他太坏,连魔鬼也摇头!”

  说起老潘的这一次受伤,北京“好朋友基金会”负责人蔡女士印象深刻,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那次是运气好,没有伤到骨头,否则留下后遗症就惨了,而且,很多孩子从此也会失去帮助。”

  蔡女士说,去年得知老潘在去山区助学时摔伤了脚,便让老潘去医院拍片检查,可老潘总是说没事,不去看大医院,随便涂了点草药、打了点滴就了事,坚持投身助学。

  “我只希望他以后多关心一下自己的健康,只有身体在,才能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蔡女士直言,老潘在山区实地走访,发现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有很多,募来大量钱物,实实在在帮助了很多孩子,对孩子他很有责任心,事情交给他很放心。

西安爱心人士:他让我们又爱又恨

  “我几次提议,让他在转发爱心物资时,向公益组织收取一定补贴,不料反被教育了很多次,他出力又出钱,自己的生活很简朴。”

  2011年初,为募集更多钱物,帮助更多的山区孩子,老潘发微博向外界征集爱心。这条微博被一位西安网友转发到天涯论坛后,开始火了起来,各地有不少公益组织或个人,直接向老潘发送爱心物资,陕西西安的爱心人士侯晨辉就是其中之一,他每年都会赶到贵州,通过老潘发放从亲戚朋友处筹集来的爱心款,截至目前资助了30多个孩子。

  多次接触后,侯晨辉直言,他对老潘是又爱又恨。

  “他是真的在做公益,很简单很直爽,我跟他走了几个地方,都被震撼到了。”侯晨辉说,实地的走访,让他对贵州的交通困难深有感触,很多时候只能包车进山发放物资,但包车费贵得离谱,15公里山路一般要300~400元,而大多数时候,这些费用都要老潘自掏腰包。

  “我几次提议,让他在转发爱心物资时,向公益组织收取一定补贴,不料反被教育了很多次,他出力又出钱,自己的生活很简朴。”

  “拿那个钱就没意思了,志愿就是自己愿意。”听到侯晨辉“对他有意见”,老潘一笑置之。

泉州爱心集结 他搭起了有效平台

  “但是,他一个人做得太多了,似乎有点忙不过来,如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项目,也许更好。”

  2011年3月,老潘与石狮公益组织琢璞玉者负责人张黎娜取得联系后,琢璞玉者联合泉州真情在线,一起为贵州从江县的孩子募集到了50多万款物,本报记者曾全程跟随张黎娜,奔赴贵州发放物资,并发起“走进贵州爱心助学”六一特别策划,募集4万多元爱心款,为贵州多所学校数百孩子送去铁床、书包等六一礼物。

  说到老潘在贵州所做的公益,张黎娜说,老潘实地走访搜集的贫困学生资料,都是一手资料,对于捐助人来说,这是非常珍贵的,泉州的捐款和物资可以通过老潘,有效地发到贵州山区孩子手中。

  “但是,他一个人做得太多了,似乎有点忙不过来,如果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项目,也许更好。”多次合作,张黎娜对年近六旬的老潘,像关心自己的父亲一般。

  与此同时,琢璞玉者、真情在线的加入,也让泉州本土公益组织,开始知道了老潘,并逐渐加入他发起的爱心平台。晋江颖心源公益组织、南安元乐公益团队、泉州爱心妈妈等,近两年也持续通过老潘资助贵州山区孩子。

  每月,泉州立成小学将学生们用零花钱凑集的300元交给老潘,用于专门资助那种“坚持在一人一校教书的老师”,这一爱心传递从2011年9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目前。

其人

从商人转型专职志愿者

  1954年出生的老潘,家住泉州市区西街,做过铁路工、电子厂工人,上世纪90年代,慢慢转型从商,专门开发电子元件。

  在老潘的回忆中,做商人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一次车祸改变了一切。1995年,老潘被撞飞七八米远,侥幸捡回一条命后,因腰椎粉碎性骨折,在床上躺了大半年。

  车祸让老潘突然对人生多了份思考,生意从此开始走下坡路,按他的话说,痊愈后开始过上了醉生梦死的日子,不再盲目追求财富。

  2008年,老潘找工作碰壁,当时汶川发生大地震,老潘萌发了去灾区当志愿者的念头,后通过网络找到一个北京志愿者团队,跟着去了汶川,走上了志愿者的道路。

  深受汶川震撼的老潘,放弃了回泉州的打算,接受了贵州从江大洞复新公益团队的邀请,开始了在贵州的志愿者生涯。

一次义卖让他扎根山区

  “贵州从江县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像泉州三四十年前的情景。”老潘一度离开贵州,打算去广西做公益,后来,受北京“好朋友基金会”发起人蔡女士的邀请,老潘重新回到贵州,开始专做助学方面的公益活动。

  当时,蔡女士计划资助一批学生,并让学生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到北京义卖,义卖款再返回地区帮助孩子读书,这个想法打动了老潘,加之随后在贵州的见闻,更让他对当地的贫困孩子心生怜爱。

  “这里的孩子,因为贫穷,很多人初中没有读完就去打工。对于外面的社会是什么样的,孩子和家长都没有清楚的认识。”

  “要是能多募来一些爱心款就好了!”老潘的出发点很简单,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公益,募集更多的爱心款和物资,帮助更多的孩子读书,于是一步步搭建起一个爱心中转平台,为爱心搭桥牵线,而自己则演变成为“爱心搬运工”。

幕后

每年让百名孩子得到资助

  平台一步步搭建起来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借此收到了爱心款资助。据老潘粗略统计,每年有10余家公益组织发来助学款,平均每家约1.5万元,这笔总数在15万元左右的爱心款,根据300元~1500元不等标准,短期或长期资助贫困学生,保守估计每年约有100人得到资助。

  同时,还有一些网友慕名而来,找到老潘后,以个人名义,长期资助一些学生读书,有的甚至是从小学一直资助到高中。

  在爱心物资方面,每个公益组织每年都有数万物资,一年下来总的爱心物资约数十万,或接近百万,这可以让数千个学生受益。

  “这些物资,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书包、字典、学习用品、体育用品、衣服等,5年来估计面向上万学生发放过爱心物资。”老潘说道。

5年花掉10多万元积蓄

  老潘这个“爱心搬运工”其实当得一点都不轻松。5年多来,他自己已经花去了10多万元积蓄。

  老潘的主要开支,集中体现在外出走访和发放物资时的路费上。老潘的根据地,在贵州从江雍里乡大洞村卫生院,房租及宽带等费用每月250元,伙食费300元,外出路费很难估算。

  平时,老潘在根据地通过网络,和全国各地公益组织联系,通过QQ空间发布爱心款和物资的发放情况。每月安排两到三次出门,主要到山区发放物资和爱心款,顺便走访新受捐对象。

  有时候,为了节省运费,老潘会通过客运班车随车发货,但许多贫困山区交通不便,只能包车进山,费用会高出许多。好在,老潘在泉州西街还有一套房子,每月有1000元的房租收入。

  “反正在城里也要花这些钱,花完了就算了,实在没钱了,就去寺庙里做义工,实在不行也还可以把家里的房子卖掉,到贵州安度晚年。”说到这里,老潘哈哈大笑起来,他还说,自己一个人做公益,不受约束,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对话

公益是一种运动

  记者:你怎么看待公益?

  老潘:以前,我把公益当成神圣的事业,后来,我把公益当成一种运动。

  记者:二者有什么不同?

  老潘:把公益当成神圣的事业,会有一种使命感,这是好的一面。但做公益事业,接触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心态一旦过度拔高,时间久了,会对社会分配不公不满,甚至仇视社会,从长远来看是不好的。

  记者:为何说公益是一种运动?

  老潘:我年纪大了,对公益的想法,可能和年轻人的想法不一样,我就是想做点简单的事情,做一名“爱心搬运工”,把爱心从城市搬到农村,从富足群体搬运到贫困群体,在搬运的过程中,需要付出体力,可以说是一种运动。

  记者:“爱心搬运工”的比喻很形象。

  老潘:我做的事情,其实就是出力的角色,别人想献爱心,可能找不到献爱心的地方,我正好帮了大家的忙,别人是出钱,我是出力,负责搬运而已。

  记者:公益运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吗?

  老潘:其实,这个想法是受一个80后志愿者的影响,往更深里讲,有模仿历史名词的意味,比如“五四运动”这样的。我们希望,公益作为当代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运动,可以唤醒更多的人都加入进来,推动社会进步。(本网特派贵州记者 陈世国 王金淼 史国亮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清源山景区5座违建新墓 当事人均为公职人员
下一条:泉州高甲戏首次赴欧洲演出 成功演西方经典童话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