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康复义诊暖民心 辅具维修解民忧
闽南网11月20日讯(闽南网记者 肖晓锦 通讯员 黄美纯)“为民办实事”,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泉州市残联深耕惠残助残领域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泉州市残联通过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延伸服务触角,不仅实实在在解决了残疾人“出门看病难、辅具维修远”的实际难题,更用专业能力和温暖服务传递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在一次次服务中不断提升。
康复义诊宣传服务:三十一年坚守护安康
10月底,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台商投资区东园镇灵溪社区爱心助残驿站里早已热闹起来。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的医疗服务队刚把诊疗服务点搭建好,群众陆续围拢过来,手里攥着早已准备好的病历本,眼神里满是期待。这样的场景,在泉州这片土地上已重复了31年。

康复义诊宣传服务现场(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供图)

医护人员为群众测量血糖(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供图)
自1994年成立以来,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秉持“用心用情,扶残助残”的初心,每月组织志愿服务队下乡义诊。这支由各大医院专家、康复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足迹已遍布100多个乡镇、2000多个自然村。他们带着免费诊疗、辅具服务和政策关怀,用脚步丈量着服务残疾人的“最后一公里”,将温暖与希望送到每一位有需要的人身边。
每次义诊现场,医护人员都带着热情与专业素养,耐心为居民测量血压、听诊问询,细致解答常见病防治问题。“群众的需求复杂多样,我们也在跟着需求‘升级’服务。”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义诊宣传服务活动,已从最初只有康复科医务人员,发展到汇聚内科、儿科、骨外科、听力康复、心理服务等多领域专家,服务内容在一次次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
一个个服务台,汇聚的是无尽关怀与温暖。一旁的辅助器具服务点前,康复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为现场有辅助器具服务需求的群众进行面对面细致检查、测量和个性化评估,免费适配并维修辅具;政策咨询台边,工作人员手持《残疾预防知识读本》《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服务指南》等宣传册,详细讲解惠残政策,普及残疾预防核心知识,引导群众树立“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的健康观念。
“导致残疾的原因有遗传、发育、外伤、疾病、环境、行为等因素,为了减少残疾发生,减轻残疾程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进行预防。”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健康义诊、残疾预防宣传等形式,帮助群众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同时提高群众对残疾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三十一年寒来暑往,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每月下乡的承诺从未改变。据统计,2025年以来,康复中心服务队走进20多个村,为1000多名群众提供健康服务,义诊行程2000多公里,免费维修辅具400多件,分发残疾预防宣传手册1000余份。这些数字,见证着他们日常义诊服务的坚持与付出,也诠释着他们对残疾人深沉的爱与关怀。
辅具“三进”志愿服务:上门服务解民忧
“这个刹车有点问题,你帮我们看看。”“这个轮椅的辅助轮不是很灵活。”“这个轮椅的轮胎要换了。”……在康复义诊宣传服务现场,泉州市康复中心辅具服务站的辅具维修工作人员也同步忙碌着。他们专注地调试、修理着送来的轮椅,成功修复了诸多踏板损坏、刹车失灵等常见问题,让一辆辆轮椅重新“焕发生机”。
辅具服务站是泉州市残联“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2021年5月成立,是由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运营的公益性项目,可免费为残障人士、有辅具服务需求人员等群体提供辅具维修、养护等服务。

康复辅具免费“三进”志愿服务项目现场(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供图)

为群众维修轮椅(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供图)
“平时,我们主要在残联康复中心大楼一楼沿街店面提供定点服务,但很多对辅助器具有迫切需求的残疾人,或是因身体原因出行不便,或是身处偏远乡村,难以及时了解、享受到现有的免费辅助器具服务。”泉州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道出康复辅具免费“三进”志愿服务的初衷,于是他们打破传统“坐堂等客”的观念,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推出“上门服务”。
依托辅具服务站,泉州市组建了由市、县、乡三级骨干构成的志愿服务队,开展进社区、进公共场所、进家庭的“三进”服务,把维修工具和关怀送到群众身边。同时,组织听力、假肢、视力专家等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辅助器具下乡知识宣传、辅具展示、入户评估适配、使用指导、适应性改造等全方位服务,切实解决“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的实际问题。
从市区的广场公园、图书馆,到偏远乡村的村委会、养老机构;从机场车站的无障碍通道旁,到残疾人家中的客厅里,都留下了他们忙碌的身影。“这轮椅用了好几年,不少零部件都老化了。本来想拿去修,可我腿脚不方便,出门实在麻烦。现在有了上门服务,可真是帮我解决了大难题。”居民王阿姨看着修好的轮椅,语气里满是感激。
据统计,2021年5月以来,累计组织400人次志愿者开展60余场辅具维修“三进”志愿服务,惠及800多人,提供辅具借用及回收600多人次。项目团队还主动链接社会助残组织,将优质资源引入基层社区,解决了部分地区助残资源不足、流通不畅的问题。
当医疗资源跨越城乡壁垒下沉到社区村口,当维修工具带着温度走进残疾人家中,在这一次次心与心的贴近中,群众的获得感愈发充实,幸福感愈发浓厚,安全感愈发坚实,而这份惠残助残的坚守与担当,还在泉州大地上持续传递、不断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