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海丝情谊 世代相牵

福建日报   2025-10-24 09:11

7d4f56a8-52a5-4f2b-b528-6f464f7c0422.jpg

  宋元泉州港与古斯里兰卡(锡兰)海上丝路交易还原图(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AI制图)

  一个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曾经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

  一个是印度洋中的南亚岛国、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的“东方十字路口”。

  泉州和斯里兰卡,因海上丝绸之路而结缘,因民之相亲而留下无尽的传奇。

  位于泉州城北清源山的世家坑,便是中国与斯里兰卡友好交流交往史的实物见证。

  长眠于斯的古锡兰王子,也许怎么也想不到,安放他灵魂的异国他乡墓园,历经几百个春秋,至今仍得到妥善的保护,他的后裔,在古称刺桐城的泉州,和中国各族同胞和谐融合,生活十分幸福。

  清源山世家坑墓主,为古锡兰王族后裔,这是中外文史界已无悬念的共识。至于墓主具体身份,有的认为是被拘禁的国王,有的认为是王子及后人,更普遍的看法则是15世纪从锡兰来华入贡的锡兰国使,完成使命后看中泉州这个美丽古城,因而居留于此。总之,一次国与国之间的使命,一段或心悦中华文化或钟情泉州风土人情的经历感受,让异国使者选择了泉州,后代也成为中华的子民。

  从汉代以来,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交往史将近2000年,是海上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典范。特别是晋代以来,中斯两国佛教文化交流互鉴密切。斯里兰卡是古代佛教向东方传播的重要节点,公元410年,晋代高僧法显赴斯里兰卡(其时称狮子国)求取佛经,其《佛国记》成为最早系统记载该国的中文典籍‌。唐代义净等僧侣延续了这一交流传统,斯里兰卡佛教徒也多次来华传法。1895年,中国佛学家杨仁山与斯里兰卡达摩波罗居士在上海会晤,推动佛教复兴。1936年,太虚大师组织“锡兰佛教留学团”赴斯学习。

  作为印度洋航运枢纽,历史上斯里兰卡与中国通过瓷器、丝绸、宝石等商品贸易紧密相连。郑和船队曾六次到访并立碑纪念‌,至今锡吉里亚古城壁画中仍可见中国丝绸元素。

  1952年,中斯双方冲破重重阻力所签署的《米胶协定》,更是新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重大政府贸易协定,打破了当时美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为中国同尚未建交国家拓展贸易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凡此种种皆证明,自古以来,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交往交流是频繁、积极和双向的。

  “吾家世读儒书,凡事颂依礼而行。”《锡兰祖训》这段记载,说明锡兰王裔留居泉州后,接受中国的儒家文化,重视以儒家教育后代,从事文化教育、经商等事业,还像汉人一样设立宗祠,纪念先人。他们还与当地人士通婚,并积极参与善举活动等,已然融入中国主流社会。

  “每个人的出生似乎都带着使命而来。而我的使命就是成为两国友好的民间使者,让中斯传统友谊世代永续。”在泉州古城经营古董店、被人们称作“锡兰公主”的世氏后人许世吟娥对记者说的这段感言,确是发乎真情的肺腑之言。

  难能可贵的是,许世吟娥这位泉州古城的普通女子,被确认为锡兰王族后裔后,自觉担当起新时代中斯友好交流的民间使者。赴斯认祖,陪同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参观泉州少林寺并共同植下象征中斯世代友好的常青树,筹措中斯友谊图片展,按斯里兰卡风俗为儿子举办婚礼……一桩桩、一件件,皆在为中斯友谊接力,为新海丝添彩。

  泉州世家坑的历史和许世吟娥的传奇故事告诉今人,国不分大小,人不分贵贱,地不论远近,只要秉持本心善意,真诚相待,荣辱与共,就一定有美好的相交相处之道。

  愿中斯友谊,世代传承。

  愿两国人民,命运相连,共享福祉,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途上,携手合作,再续佳话!(刘益清)

频道推荐
  • 输送5500万人才!中国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
  •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5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已
  • 村(居)委会组织法将继续修改:拟增设“老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