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世遗之城破局私人产权文物纠纷之困

福建日报   2025-09-16 09:26

  核心提示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包括10个十佳案例、12个入围案例。由福建省文物局报送的泉州市鲤城区政府“多元协同赋能 助推解决私人产权文物管护难点”案例入选12个入围案例,这是我省唯一入选两大名单的案例。

  鲤城区位于泉州城市核心区,众多珍贵文化遗产汇聚于此,其中227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48处为古大厝类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6处为私人产权文物,占总量的三分之一。私人产权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着产权分散、修缮艰难、消防隐患等严峻挑战,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和痛点。自泉州古城申遗成功以来,鲤城区通过构建“政策引导—产权梳理—科技护航—多方协作—活化利用”的全链条创新模式,破解私人文物产权之困,有效保护了各类文物,传承了文脉。

111

  泉州古城航拍图(受访者供图)

  多元协同

  破解私人产权文物难题

  泉州市东门社区通源巷27号,静静矗立着一座拥有360多年历史的老宅。这是清代康熙年间水师提督、靖海将军、靖海侯施琅的旧居,它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沧桑但不失威严。

  “早年间老宅人丁兴旺,我童年时这里有20多户族人共同居住,房子都好好的。”施琅第十五代后人施明伦回忆,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老宅里的人搬到外面居住,缺少打理的老宅日渐破损:房梁开裂、木柱遭虫蚁侵蚀,石构件也常被偷盗者觊觎。多年来,老宅基本上是“谁用心谁管”的状态。

222

  施琅故宅西厢房修复前 (受访者供图)

  更棘手的是产权问题。这座老宅最初归两大户所有,传到施明伦这代时,已分支成20多户。产权人有的在本地生活,有的远在菲律宾,连联系方式都得靠家族长辈辗转打听。

  “像施琅故宅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鲤城区文旅局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林志福说,鲤城区48处古大厝类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6处为私人产权,占总量的三分之一。这些文物产权分散,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难点之一。

  转机出现在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后,泉州市委市政府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城乡建设体系,成立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具体协调调度古城保护发展工作。在指挥部的牵头下,鲤城区政府、各街道办事处、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形成工作合力。

  2022年11月,鲤城区出台了《鲤城区促进文物级古大厝家族内部析产和保护的若干惠民措施(试行)》,通过“司法帮扶、文旅资金、教育倾斜”等三大鼓励性惠民措施,引导和推动辖区文物级古大厝的家族内部析产,促进文物级古大厝的保护与利用。

  在各级文物部门的支持和保障下,2023年4月,泉州文旅集团(古城公司)以“政府购买+产权协商”模式,通过与文物产权人协商,以合理价格购买文物产权,实现施琅故宅国有化征收,后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全面修缮和保护。2024年底,施琅故宅的修缮工程完工。修葺后的施琅故宅,一改破败倾颓景象,老建筑焕发新机。

333

  修葺一新的施琅故宅 赵文娟 摄

  通过摸排,鲤城区将古大厝类私人文物的产权分为完全清晰、基本清晰和不清晰三大类,并因类施策。例如: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锡兰侨民旧居采取“部分征收+租赁托管”模式,并将其活化为锡兰文化馆;对万正色故宅等实施“以修代租”;对吴家此民居则采用“产权置换”。近3年,鲤城区共化解私人文物产权纠纷10余起。

  “保险+科技”

  给文物穿上“防护衣”

  破解产权难题后,如何为文物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2023年7月,省级文物保险服务项目落地鲤城区,为全区36处38个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11处私人产权文物保护单位)投保1.53亿元的大额保单,通过保险兜底、科技赋能、人防联动,为文物穿上“保险衣”。

  “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出险赔付,在这个保险项目中,我们保险思路是‘防重于赔’,采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加人工力量,为文物存续提供实际保障。”人保财险福建泉州市鲤城支公司副经理方惠颖介绍。

  8月19日下午,记者来到鲤城区文物安全监管中心,大屏上正实时展示着鲤城区36处文物保护单位的视频实况、安全情况和告警统计等数据。切换至“设备监控”界面后,可查看用于文物保护的物联网设备详情,包括安消系统、防雷系统、灭火系统等各设备状态。

  “这套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控、预警弹窗,还具备远程灭火、远程警告、数字巡检等功能。”技术支持方厦门信通慧安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鉴元介绍。

  林志福介绍:“我们还在34处古建筑关键点位埋设了结构健康监测仪,实时掌握梁柱的倾斜角度、地基沉降、设备异常等数据;针对白蚁这个‘隐形杀手’,专门部署智能诱捕装置,一旦发现白蚁活动,系统自动释放环保型防治药剂。”

  除了“技防”外,鲤城区文物安全监管中心全年24小时安排专人值班,值班人员通过电脑或者手机APP,即可直观查看各文物点的安全状态及巡查记录。

  同时,3名专业文物巡查员对36处文物点分片负责,每周对每个点位开展2次线下巡查。巡查内容涵盖白蚁防治、用电用火安全、周边违章建筑排查等4个维度40余项指标。

555

  文物巡查员实时关注文物安全情况。 赵文娟 摄

  “巡查时,我们通过NFC打卡或拍照确认到达,如果发现文物受损、卫生脏乱、设备故障等情况,可实时拍照上传平台,由监管中心联动文物管理单位、保险公司跟进处置。”文物巡查员杨剑宏说。

  文物一旦受损,后续的维修护理费用的筹集是个难题,而文物保险提供了保障。该险种涵盖地震险、盗窃险、火灾险、预防措施险等,其中预防措施险由保险公司固定每年从保额中提取20万元,用于文物的日常维护管理、紧急抢险等。

  司法护航

  化解文物法律纠纷

  私人产权文物常深陷复杂的法律纠纷泥沼:产权归属模糊、修缮责任不清、使用开发争议不断,既侵害所有者权益,更威胁文物保护与传承。因此,司法介入至关重要。

  2020年4月,鲤城区人民法院“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应运而生,成为守护泉州世遗文物的坚实后盾。

  “为应对文物案件的复杂性,我们创新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审判模式,选派骨干组成专业合议庭,打破传统壁垒,实现全方位一体化审理。”巡回法庭负责人、鲤城区人民法院古城人民法庭庭长郭昕婕说。

  被列为2024年度福建法院十大典型案件之一的“洪氏大宗祠百年物权纠纷案件”就是其高效化解文物纠纷的典型范例。

  洪氏大宗祠始建于1861年,是闽台两岸洪氏宗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劝捐建洪氏大宗祠序》碑文中“洪氏居泉,虑其族之散而不能聚也”道出了建祠初心,却未曾料想这宗祠日后会成为宗族矛盾的焦点。

  原来,洪氏宗亲建祠时,推举举人洪曜离任倡捐董事,其一家入住管理,后代世居于此。20世纪80年代起,洪曜离后人与洪氏宗亲会就宗祠归属、管理起争议,前者称其为私有家祠,后者认为属宗族共有,纠纷旷日持久。2021年11月,16名洪氏宗亲代表向鲤城法院起诉,要求居于洪氏大宗祠的洪氏八兄弟立即搬离,恢复宗祠的功能。

  “原告宗亲力量强,有专门机构和捐款,诉求是恢复宗祠功能,建成寻根谒祖、团结宗亲、闽台交流、服务社会的场所,这与宗祠文物价值相符。被告对维持宗祠完整有贡献,但目前将其据为己有,不利于宗祠功能发挥。”郭昕婕分析。

  经审理,法庭认定宗祠由闽台宗亲共建,属全体宗亲共有,8名被告独占,侵害了权益。2022年11月,法院判被告搬离,将宗祠交原告管理并建成公益场所。被告上诉,泉州中院维持原判。2024年6月,法院联合多部门完成管理权移交。

  “我们的目标是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既要保障文物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又要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郭昕婕说,为给案件审理提供专业支持,法庭还聘请12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和3名专家陪审员,与华侨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研究基地并开展项目调研,推动学术与实践结合。

  三年来,“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已审结涉文物刑事案件12件、民事案件37件,成功调解多起复杂纠纷,如涉苏廷玉故居权属纠纷、陈光纯故居修缮纠纷、洪氏大宗祠百年物权纠纷等私人产权文化遗产案件。

  活化利用

  打造世遗之城会客厅

  “直入花园是花园香,直入酒店都面带红……”8月20日下午3点半,悠扬的南音《直入花园》从通政巷深处传来,循着旋律便能找到清代四川总督苏廷玉故居。

 

  如今,这座百年古厝的主厅“变身”演艺小剧场,经常座无虚席。

  “这个乐器叫二弦,是南音‘五大件’之一。接下来,我们会把南音打击乐‘四宝’和‘酒盏’分发给大家,邀请各位亲手体验世界级非遗乐器。”演出间隙,演员们把乐器逐一发到观众们手中,手把手教学。

444

  演员在苏廷玉故居为观众展示泉州非遗提线木偶。赵文娟 摄

  “响了响了!就是这个声音!”观众们的欢呼声与乐器声交织,古厝里热闹非凡。

  剧场外,庭院和两边的厢房分别是文创售卖区和非遗体验区,游客可亲手体验宋代点茶、螺钿、扎花灯等40多种泉州特色非遗项目。

  “我们的运营策略始终跟着泉州旅游业态进行动态调整。”运营方印记闽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上官志鹏介绍,苏廷玉故居最初以闽南文化展览为主,近年来聚焦散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开发了剧场演出、非遗体验、餐饮、民宿、商业活动等多元业态。

  如今,这座曾经破败的百年故居,已成为泉州的“城市会客厅”,不仅成为游客感受泉州文化的必打卡点,央视、湖南卫视也纷纷前来取景拍摄。

  同样焕发新生的还有锡兰侨民旧居。这座紧邻泉州关岳庙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因产权更迭陷入管养困境。鲤城区文投集团将其改造为锡兰文化馆,成为展示泉州与斯里兰卡友好关系的重要窗口。

  如今,鲤城区私人产权文物活化渐成规模。旧馆驿24号、宋文圃宅等文物建筑植入餐饮业态,推动文物资源转为“消费品”,为文物日常管护花销“造血”;当地还串联起多样性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文明互鉴、海贸管理、港城生活、闽台情缘4条主题游径,丰富旅游供给。

  “私人产权文物承载着泉州古城厚重的历史记忆,是展现‘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魅力的重要载体。接下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通过精细化管理,鼓励活化利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把泉州古城打造成为世界遗产城市治理示范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创意发展示范区。”鲤城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李超端说。(记者 赵文娟)

  民生·闽声

  机制创新,为私人产权文物“保驾护航”

  在泉州私人产权文物保护现场,记者与政府、运营方、产权方等多方交流时感受到:这里打破了“保护即投入、运营即破坏”的二元对立,用机制创新找到了保护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由于私人产权文物的特殊性,其保护的核心痛点始终围绕着“谁来出钱、谁来管理、谁得收益”的权责利失衡困境。鲤城区探索的突破在于跳出了“政府全包”或“产权人自负”的单一思维。针对暂时无法征收、产权分散的古厝,通过“产权置换”“以修代租”等差异化产权政策灵活应对;针对有开发潜力的古厝,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运营。此外,政府通过提供司法帮扶、资金奖励、教育倾斜等方式,激发产权人配合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协调者”,用政策杠杆撬动各方资源,让政府、产权人、经营主体都能看到可持续的利益点,实现多方利益的初步平衡。司法护航文物保护同样值得关注,司法力量的介入让文物保护有了更坚实的后盾,也在法律框架内进一步明确了各方权责,为利益平衡提供法律支撑。

  活化利用是实现利益平衡最关键的一环。泉州不是进行简单的“商业开发”,而是将古厝变成主题展馆、打造文旅游径,让世遗文化滋养商业业态,让新业态点亮世遗文化。这样一来,产权人能获得租金,政府能传承文化,游客能触摸历史,“三方共赢”的模式破解了“保护没钱、运营变味”的死循环。

  放眼全国,私人产权文物之困普遍存在。泉州的探索经验证明,私人产权文物保护不是无解难题,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打破思维定式,用机制创新平衡各方利益。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复刻方法,而在于提供一套“问题导向”的破题逻辑:从本地实际出发,让每个参与方都能成为保护的“受益者”,真正守住文物的未来。(记者 赵文娟)

频道推荐
  • 事关扩大服务消费有关政策 国新办17日举行
  • 不得以“大数据杀熟”等行为侵害游客权益
  • 阵脚大乱!赖清德“抗中”滑铁卢,要用“恐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