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武肃王陵随葬品价值或不高 考古价值不小
泉州武肃王陵随葬品价值或不高
文物部门认为,这是因该墓地域偏、时代早所致;
但“开闽三王”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息息相关,考古价值不小
武肃王陵园
武肃王陵园
闽南网2月2日讯 刚发现的泉州武肃王陵盗墓密道,将于近期被回填。但密道能被回填,盗墓者的觊觎却不会停止,武肃王陵历经千年始终未为世人所见,究竟价值几何?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昨日透露,虽贵为闽王,但王审邽墓中随葬品价值可能并不高。不过,作为泉州境内规制较高的一座王陵,其考古价值不小。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副主任王人墨认为,“开闽三王”与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息息相关,其文化价值极大。
文物部门透露,泉州作为文明古城,古墓众多,其中纳入各级文物保护的有近百座,但现状是“十墓九盗”。为此,记者走访业内人士发现,不少被盗古墓中,不乏郑成功、俞大猷等历史名人的陵墓。
【价值】
地域偏、时代早随葬品价值或不高
文物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武肃王陵里葬着的是“开闽三王”之一的王审邽,其于唐光启年间(885~888年),扶母随兄王潮、弟王审知率义军入闽。乾宁元年(894年),诏授审邽为泉州刺史在任十二年,政绩显著,累封工、兵、户三部尚书,开国子,敕威武军节度副使,晋封司空、司徒、开国侯。天祐元年(904年)二月卒,追封武肃王。
该王陵目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现存最完好的唐王陵,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泉州丰泽区华大街道新铺社区,草邦水库北面皇绩山(原名凤山)之麓,是传说中风水极佳的“丹凤朝阳穴”。
开闽三王另两王,王审邽之兄王潮、其弟王审知分葬于惠安螺阳盘龙村和福州城北凤池山,皆于早年被盗。武肃王陵是三王陵墓中唯一未被盗墓者染指的,至今墓室未见天日,故墓室陪葬物几何无人可知。
但出宝阳说,王审邽虽为闽王之一,但其陵墓中随葬品价值或许并不高。“一是由地域所决定的,泉州古时属闽夷之地,经济并不发达,至唐宋因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经济方才发展,但此时受穆斯林风俗等影响,厚葬之风不兴。挖掘出土的文物,大多以普通冥器为主,价值不大。”
“二是由时代所决定,‘开闽三王’由中原入闽,百姓跟随逃避战乱而来,并未携带大量金银器,从此前一些较有规模的陵墓的挖掘成果来看,出土的金器最大不过金戒指、手镯或金牙等。”出宝阳说,结合众多因素,武肃王陵内随葬品价值,或许还比不上郑成功墓、施琅墓等墓,更无法与北方、中原一些大遗址如马王堆、三星堆等相比。
与“海丝”相关历史文化价值极大
出宝阳说,武肃王陵虽随葬品价值可能不高,但仍属泉州境内规制较高的一座陵墓,其考古价值不小。
王人墨说,“开闽三王”入闽后,建立闽国,为发展福建特别是泉州经济、文化和海交贸易作出重要贡献。特别是王审邽及其长子王延彬先后任泉州刺史近40年,任内留下众多历史遗迹至今仍可见得,其中开拓泉州港,使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最早就是考据到当时。
“‘开闽三王’的‘两祠三墓’已经不仅仅是王氏的祖宗墓,联系到福建、特别是泉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这已经是国家一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财富。”王人墨说。
王人墨还说,“开闽三王”的“两祠三墓”,即福州的闽王祠、闽王墓和泉州的开闽三王祠、武肃王陵、王潮墓,是国家一笔极为重要的文化财富。
【保护】
加强巡查回填密道打包申请国家文保单位
对于现今在武肃王陵发现的盗墓密道,出宝阳表示,将于近期与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协商,择期将密道回填,并在地面上再铺以砂浆。同时,出宝阳和王人墨都表示,将加强武肃王陵的日常巡查工作。
至于能否在陵区加装监控探头等高科技防盗手段,王定克、王人墨和出宝阳都表示此举因陵区地处偏僻,监控设备的使用在布线、维持景观、监控人员等多方面都存在问题。
目前,“开闽三王”的三座王陵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模式为当地政府文保单位、王陵所在社区和王氏宗族三方签订保护协议,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记者昨日获悉,早在2008年,以“两祠三墓”为代表的众多“开闽三王”遗迹已被一同打包,由福州、泉州两地文保单位通过福建省文保部门,向国家提出申请国家级文保单位。但据王人墨介绍,因打包申请,遗迹众多,在考察和确定遗迹相对应史实等方面,耗时较久,至今该项申请尚未得到批准。
【泉州名墓被盗摘录】
俞大猷墓民国时期被盗
明代著名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的墓,位于晋江市磁灶镇苏垵村(过去亦称欧厝街)山上,从墓制规模,以及遗存的虎、羊、马和石人、望柱等,都可以作为一品官规制的证明,是省级文保单位。遗憾的是,俞大猷墓在民国时期被盗。
被盗时间于上世纪20年代,具体时间不详。据刘志成称,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泉州也难避免,有一些人为了生计成了盗墓者,对俞大猷墓进行盗窃,盗走了俞大猷的头。被盗一事发生后,激起泉州人民的愤慨,大骂盗墓贼,更是为民族英雄的头被盗而痛心不已,要求当时在泉州的蒋介石军队,必须严惩盗墓贼,并追回俞大猷的头骨,事后,军队大肆搜捕,终于追回英雄的头骨,幸运的是,当时俞大猷墓志铭没有被盗。
郑成功墓1929年被盗
位于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南麓,为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延平郡王郑成功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顶端雕一坐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竖立的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备立旗杆时使用,其中一板刻有“戊子年解元”五个字。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出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附葬祖父墓志》。
陈庆镛墓4块墓志铭被盗走
2008年6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陈庆镛墓被盗(陈庆镛,官至监察御史,光绪年间,御史江春霖歌其“抗直敢言”)。
该墓地位于丰泽区北峰街道北峰社区塔后的后山,被盗后破损严重,墓内原存2副共4块墓志铭。墓志铭双面镌刻文字,几经迁移保护较好,文字清晰可辨。此次被盗墓,4块墓志铭失窃。
明代古墓石虎石马被“牵走”
2007年12月13日,南安市霞美镇中部一座明代古墓,发现守墓的石虎和石马已被盗。
这里原来有两座规模不小的明代古墓葬,据考古人员说,墓主的身份很高,墓两边原本分别相对摆放着一对石人、石马、石虎,其中位于墓前的石人,于2005年遭到人为盗割,只留一个半身像,而今仅存的一只完整的石马和石虎也已被盗走。
双室古墓几十年前被盗一空
2010年8月18日,考古人员发现位于洛江双阳南山社区的建于明末清初的双室古墓,早在几十年前就已被盗。
墓内全是积土,只剩些许陶罐残片和一些考古人员认为是棺木小“零件”——大拇指大小闪着金光的残片。
古墓墓壁厚约1米,如城墙,墓碑和墓埕规模大。墓碑虽已断掉一截,但留下的片段仍可见其规模。基座上带有云纹,造型十分精美,由于其年代久远,具有保护价值,经考古专家鉴定后,被运送至泉州市博物馆收藏。
N本报记者 涂传之 董加固 谢明飞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