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版
闽南网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守护侨文化的“根”与“魂”——泉州侨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观察

福建日报   2024-01-01 10:24

  位于泉港区东张村的永福楼

  游客在参观王起沃纪念馆。

多管齐下守护家国情怀

  侨厝后人的守护,专家的建议,泉州涉侨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探索。

  硬山顶、燕尾脊、刻花红砖……这种传统风格的红砖古厝,在泉州各地随处可见,是当地许多侨厝的主要样貌之一。位于石狮市玉湖社区的王起沃纪念馆便是如此。

  推开厚重的木门,二进五开间的闽南古厝布局一览无余,全馆共有30间,全部为清代建筑构造,一砖一瓦仿佛都刻满了主人无尽的思乡情愫。这里的主人王起沃是旅居菲律宾的爱国华侨,也是石狮早期“下南洋”的代表人物。

  由于家境贫寒,13岁的王起沃漂洋过海到菲律宾谋生,从一名“米店学徒”成长为“米行老板”,后来更被誉为“菲律宾大米王”。身在异乡的王起沃时刻不忘故土家园,1900年,他回乡兴建了这栋1000多平方米的古厝。这里,也成为“90后”姑娘杨静仪人生记忆的起点。

  “我是王氏第五代传承人,我的外祖父王善胤是王起沃的孙子,我出生在这里,现在我是这栋古厝的讲解员。”杨静仪带着一群来自闽南师范大学的学子走进第一进,古厝的门楣上刻着“惟善为宝、读书积德”几个大字。杨静仪介绍说,这是家族的家训,王老先生十分重视教育,不仅在古厝里创办私塾,还为家乡孩童兴建了当时有名的“湖东学堂”,带动当地教育事业。

  走进第二进,纪念馆里展示着主人过去的老物件,如木床、锄头、打谷机、小竹篮等,最后一排的展厅内则以瓷板画的形式展示王起沃生平故事。2017年,由王起沃的孙女王清照等共同出资修缮建成纪念馆并赠予石狮市政府。

  在杨静仪看来,这座老宅不仅记录着一个时代的记忆,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参观者。“特别是海外归来的游客,他们都有与王老先生相似的经历以及对祖厝的情感,容易产生爱国爱乡的共鸣,他们说‘老厝’是牵引海外中华儿女回家的线。”杨静仪说。

  在当地政府和王起沃后人的努力下,这座侨厝已被活化利用,成为华侨文化展示馆和家风家训课堂,并列入“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已接待游客6.5万人次。

  “石狮是著名侨乡,这些侨建筑饱含着海外华侨的乡愁记忆,更有着他们在故土投资兴业的浓浓深情。”石狮市侨联副主席姚凉凉表示,王起沃纪念馆是石狮侨建筑的代表,他们希望以此为模板,做好侨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弘扬华侨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不仅是海内的学子,海外的游子归来后深受感动,也投入到了修缮南洋楼的队伍中。不久前,泉港区界山镇举行“福传南洋·情归故里”系列活动启动暨《界山南洋楼》《心驻家山》首发式。当日,63岁的陈明辉专门带着儿子陈伟廷从马来西亚回乡参加首发式,这次他们还带着一个使命,完成90岁老母亲的心愿——修缮祖宅。

  陈明辉从小在马来西亚长大,30多岁时第一次跟随父亲回到东张村,从那时起他就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

  “这几十年来,中国发展得越来越好,东张村也越来越美。如今,村里计划将侨居修缮起来,让海内外下一代知道村里先辈的奋斗史、爱国史。我们希望也能尽一份力。”陈明辉告诉记者,他们渴望修缮祖宅的心声,受到泉港区涉侨部门的重视和帮助,目前已完成房子设计图纸,接下来将由陈伟廷协助建筑师们修缮祖宅,这意味着接下来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陈伟廷将在家乡度过。

  如何守侨“根”,留侨“魂”?泉州侨联在保护和开发上不断探索新的路子。

  近年来,泉州发挥基层侨联组织优势,各级侨联主动进行侨厝资料摸排,并整理编撰了系列华侨建筑书籍,如《泉州华侨民居》鲤城卷、晋江卷,《侨乡古厝故事》等。2015年,开始建设南洋华裔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到全市采集侨厝古民居的3D影像上传到平台,创新打造“网络留根工程”。此外,近三年来,对基层侨联申报符合条件的侨史馆建设,泉州市侨联按照每个3万~5万元标准给予补助。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海外侨胞成为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社会、文化和人文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泉州市侨联主席温锦辉表示,接下来泉州涉侨部门将组织开展各种涉侨主题活动,不断提升侨厝聚集地影响力,发动各界共同守护“根”与“魂”。

频道推荐
  • 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
  •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从“象牙白塔”到“西部
  • 特朗普称将禁止伊朗石油买家与美国做生意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