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若竹:我国成立心肺康复中心第一人!

闽南网   2020-10-14 08:22

  闽南网10月14日讯(闽南网记者 尤燕姿 吴圳烽 文/图)

  16岁考上医学院,国内成立心脏康复中心第一人,撰写中国首部关于心脏康复的专著……

  只要肯干,干一行爱一行,就能行行出状元。今年56岁的戴若竹,是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35年来,他潜心研究,为国内心脏康复事业做出了诸多贡献。

  如今,作为一个科室的大管家,即将退休的他,只想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分享给大家,将培养年轻医生,当成自己的另一项事业。

111

人物名片

  戴若竹,今年56岁,泉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导。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委、心脏联盟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学会常委,福建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常委、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副会长,省慢病(冠心病)管理中心副主任。德国心脏中心访问学者。擅长心血管内科、心血管介入治疗及心肺与重症康复。

被医学院录取时 

他才16岁

  白大褂,深度眼镜,脖子上挂着的听诊器,戴若竹工作时的样子,就是一副资深学者的范。

  本以为自己当不了医生,没想到却在行医这条路上越走越深远。戴若竹回想起自己为什么会当医生,他推了下眼镜笑着说,“冥冥中注定的”。自己父辈的前三四代人,都是教师,父亲说家里没有人是当医生的,就让他去学医。

  当时自己的成绩并不好,报考医学院时,却幸运地被录取了。1980年考入福建医学院(今福建医科大学)时,戴若竹才16岁。

好朋友心梗去世 

他渐渐与心脏康复结缘

  毕业后入职泉州市第一医院,戴若竹到急诊、内科轮转,当时的内科涵盖了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免疫科、心内科等。所以在轮转时,接触面广,“什么病都得看,不像现在越来越专业化”。

  本来自己一心想去肾病科,却机缘巧合,1987年的时候,自己的好朋友因心梗去世,朋友曾问过他“知道什么叫MET吗”,戴若竹很茫然,他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当时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信息,他找遍了所有可以查找的资料,都没有找到有关“MET”的知识。

  对这个词耿耿于怀,1990年,戴若竹到广州进修时,特地去图书馆翻阅资料,在一本国外的著作中,终于找到了这个词。MET 即代谢当量,是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估心肺功能。

  与心脏康复结缘,就从这里开始。

撰写中国首部心脏康复专著 

总共31万字

  心脏康复,是通过药物、运动、营养、教育、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等综合方面,来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以达到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和生存质量的目的,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相关死亡等。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康复病区学习后,戴若竹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带回泉州。

  很难想象,100多年前,心肌梗死患者要卧床休息1年以上,以防再梗塞或者猝死。而当时,别说是普通老百姓,就连医生也没有几个人能够明白“心脏康复”是怎么一回事,连国内的教科书上,都还写着心梗患者要卧床1个月以上。

222

戴若竹荣获推动中国心脏康复事业贡献奖

  戴若竹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大胆先行,1991年,在泉州市第一医院成立了国内首个“心脏康复专科”;撰写了中国首部关于心脏康复的专著《心脏康复》(31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作为专家学者访问德国、多次到台湾参加心脏学术讲座、主持海峡心脏康复高级论坛等……直至2016年,在城东院区16楼设立了心肺康复中心。

多年高强度工作

练就站着能睡、秒睡

  作为科室大管家,城东2个病区、东街1个病区、老年医院1个病区。戴若竹周二上午东街门诊、周四上午城东门诊,其他时间安排手术,时不时还要去老年医院看看。中午没有午休,午饭在手术室里吃……一天10几台手术。

333

戴若竹为病人听诊

  “习惯了”,戴若竹说,多年的高强度工作,练就了他们医生能够站着睡、坐着睡、秒睡的特异功能。抓住每一个空闲的时间打盹,确保有精力投入下一场战斗。

  想当年孩子读小学三年级时,自己抢救一个病人到晚上9点多,居然忘了去接孩子。孩子就一个人在学校门口走来走去,走来走去……也因此造就了孩子独立的性格。 

注重规范化管理

注重培养年轻医生

  注重规范化管理,采访中,戴若竹几次提到了“规范”这个词,作为国家卫健委CDQI的评委,平时在促进别人规范化操作,他提倡自己的团队更加规范管理病人。

  心血管疾病是多数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常见的慢性病,戴若竹说,预防比治疗来得更重要,然而,谁会想到膝关节或者头痛,都有可能是潜在的心绞痛,这些知识,都是从一些报道中获悉的。有关心血管疾病的新知识和知识的更新,戴若竹一点都不放过,他说,在国外门诊看一个病人,都需要40分钟以上,而我们不是真的在看病,因为没有时间慢慢询问病史。

444

戴若竹指导年轻医生手术

  尽管快要退休了,戴若竹仍在研究心肺康复的理念和技术,他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并将这些理念灌输给科室的同事们。“年轻医生的潜力很大,如今我们医院招收的都是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他们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应该好好培养。”

  戴若竹爱惜人才,对年轻医生寄予重望。也希望他们,“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

心脏病患不能随便运动

黄金三小时是最佳抢救时间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芬兰心血管疾病,每年有10万人的死亡率。到了60年代末,政府重视起来,开始戒烟,10几年后,心血管疾病降低到每10万人二三十人的发病率。

  说到这,戴若竹叹了一口气,前几天,急诊送来了一位74岁的老人,从担架上要抬到手术床时,心跳就停止了。老人的家就在医院附近,隔着一条街,当天上午8点,老人觉得心脏不舒服,以为能忍,就忍了8个小时,直到全身冒汗背也痛了,下午4点才被家人送到医院。

  而一位80岁的老医生,心绞痛还坚持给人看病,差点倒在门诊室里,好在抢救及时,做了搭桥手术,顺利出了院。戴若竹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50%,黄金3-6小时是最佳抢救时间,一旦发现心绞痛,痛到冒冷汗,一定要及时就医,切不可有“忍一忍就过去了”的想法。

  很多人误以为“平时也有运动,身体就还可以”,但戴若竹强调,运动不包治百病,心脏病患者是不能随便运动的,而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