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家四代从军,报国矢志不移

闽南网   2020-09-29 14:45

  一辈人听着一辈人的故事,一代人传承着一代人的精神,这也是一种圆满。因此,当刘先生看到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儿子身着军装、胸戴大红花光荣参军的时候,他非常欣慰,因为这不仅仅是圆儿子的从军梦,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他们家是军人家庭,这是军人之家“红色基因”的一种延续。一家四代,虽然入伍时间不同,但参军报国的信念却始终如一。下面讲述的就是刘先生一家“四代从军”的故事。

先辈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报国情

  我是龙岩长汀人,今年51岁,已从部队转业到泉州工作多年。

  我有幸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我生长的地方——长汀县是我国著名的中央苏区县和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我是听着外公和父亲讲着他们当兵战斗的故事长大的。

  我外公是1932年参加红军的,他经历过长汀松毛岭战役,为红军的顺利转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我父亲则是在1950年入的伍,当时他才17岁。那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治安比较动荡,一些土匪尚未得到改造,经常欺压百姓。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当地招收青年子弟兵入伍,以充实县中队,保卫新成立的各级人民政府。我父亲入伍成为警卫员后,经常需要步行进村入户为民办事,在夜里赶路的时候还会经常遇到土匪抢劫。为了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当地政府决定组织大规模的剿匪斗争,在那期间,我父亲积极作战,右手因此还受过伤。

  我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就到外地的一家信用社工作,他对子女很慈祥,倒是我母亲对我们要求严格,经常告诫我们要像我父亲一样坚强刚毅能吃苦。我奶奶也经常告诉我们,我父亲13岁时就没有父亲,他很自律、很善良、很能吃苦,要我们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

自己的坚持:放弃稳定工作去当兵

  可能是受骨子里藏着的“红色基因”的影响,小的时候,我就经常追着外公和父亲,想听部队的故事。虽然听到的经常都是一些艰苦的、常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但我却听得津津有味。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就知道了很多外公、父亲当兵战斗的故事,而且也耳濡目染了驻地解放军英姿飒爽的形象,内心对军营生活充满了向往。

  1985年,我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一家国有银行的储蓄代办员。这份工作比较安稳,而且在县城上班,工资也比较高,整体待遇条件都比较优越,但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军事,内心对军营充满着热爱,向往着部队的生活,加上我有好几个堂哥也参军入伍,我当兵的意愿就愈加强烈。当时我的两个弟弟还在读书,全家的日常开销就靠我父亲的一份工资,我终于参加工作,应该为家庭分担一些负担了,不过当我家人听说我想放弃工作去军营时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参军入伍后,我的兵种是武警。当武警是比较辛苦的,但我从没有想过放弃和后悔,因为我是有私心的,我告诉自己,不考上军校誓不罢休。就是怀着这么一个信念,我不断鼓励自己,埋头苦读。当时部队的条件比较艰苦,大热天的也没有空调,我只能赤身读书,汗水经常打湿书本。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部队服役两年七个月后,我考上了军校。

儿子的传承:扛起父辈们手中的枪

  1995年,我结婚了,两年后,我爱人生下了儿子,那时我还在部队。儿子慢慢长大,而我却不能时常陪在他身边,但是有空的时候,我会带着儿子到部队体验生活,我儿子自小上过军舰,见过军机、坦克,摸过枪支,我知道他很羡慕部队生活,但他却很少表现出来。虽然我们家已是三代从军,但我并没有强求儿子要当兵,而且尊重他的决定。

  今年6月,我儿子大学毕业。6月12日那天,我印象深刻,儿子突然对我说“爸爸,我想去当兵”,我顿时吃了一惊,以为自己听错了。当我确定无误后,我当即表示,只要儿子愿意,我无条件支持。我们家是红色家庭,已经三代从军,他本身就是个“军四代”,如今儿子也要从军,我们家庭就是四代从军。儿子能毅然选择放下普通生活,立志报国从军,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事,儿子的从军梦,再次验证了我们家族“红色基因”的伟大力量。

  9月初,当看到儿子双手接过入伍通知书时,我内心的喜悦油然而生,大大地为儿子点了个赞。儿子是从南方到北方的部队当兵,在出发去部队的途中,我们爷儿俩一直通过微信联系,我叮嘱他注意身体,注意安全,勉励他安心在部队服役,尽早适应部队生活,融入战友之中,尽快实现从民到兵的转变。现在我跟儿子虽然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联系,但我对他却多了牵挂,少了担忧,希望儿子能够传承父辈们的“红色基因”精神,在部队里茁壮成长。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大篷车”精准助企 南安打出服务“组合拳
  • 政协委员建良言助力潘受故居向“新”生
  • 泉州市计量所主持起草的一项国家计量技术规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