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70年 泉州外贸“超级进化”

泉州晚报   2019-09-20 09:30

  从曾经的对台海防前线到如今的对外开放前沿,70年,泉州巨变。而70年间,泉州外贸经历了粗放式出口到品牌出海的过程,也参与了从传统外贸到跨境电商贸易方式的转变,更适应了从传统的外贸接单、代工、代理到平台化、精细化、定制化的外贸创新业态。

  奔跑不止、奋斗不息的泉州,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外贸进化历史光谱图。

  石湖港货物集装待发出海 (林劲峰 摄)

引回来 侨资带动经济起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也是泉州外贸进化的70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严重落后。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地市后列。

  1979年,泉州进出口总值仅有0.04亿美元。随后的1980年—2018年这近40年间,泉州进出口及出口总额实现年均分别增长25.7%和26.7%的高速度。一个地少人多、曾经人均生产总值位居福建省末位的地区,何以在几十年间实现华丽嬗变?

  1979年以前,泉州只有几家县级对外贸易公司,负责收购货源,提供给省级和厦门进出口公司作出口,根本谈不上对外贸易。改革开放这把“金钥匙”,为泉州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初期,泉州外资企业凤毛麟角,1980年才成立首家合资企业,全年新批外资企业仅2家,投资总额41万美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大幕刚刚拉开,祖籍泉州的海外乡亲从国外、境外带回来不少时人罕见的新鲜玩意,脑子灵活的泉州人嗅到了商机。

  万事开头难。当时的泉州一没有经验,二没有技术,三没有资金,更远离原料产地和目标市场。一张布匹、一粒纽扣、一台缝纫机……家庭作坊式工厂创立初期,侨亲们就这样从海外带回原材料、信息、技术、资金。

  利用侨乡特有的“闲房、闲资、闲置劳动力”起步,晋江、石狮等地大胆尝试,在全国率先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家庭小作坊的敲敲打打开始,承接“三来一补”业务,到点燃草根工业的星星之火,泉州闯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乡镇企业路子。

  到1988年,全市外商投资总额突破1亿美元,1992年突破10亿美元,2018年达到41.32亿美元,是1980年的1万多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1.37万家,累计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86.15亿美元。

走出去 核心竞争力基于坚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家庭式小作坊起步,进而创造出今天闻名遐迩的“泉州模式”和外贸大市,泉州外贸的底气缘于坚守实业的企业,和从未停止的探索创新的步伐。

  上世纪80年代末,泉州已经发展出了完整的制鞋产业链,泉州鞋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外贸产业进入以“代工”为主要经营模式的阶段。一家家鞋服厂拔地而起,高峰时期,国外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代工每双鞋的利润可高达10元到15元。市场上畅销的鞋子,不出几天就能在泉州生产出来。”福建鞋业行业协会的秘书长潘鸿渊说。

  从规模到质量,从汗水到智慧,这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动力变革的时代命题。有自己的工厂还不够,还要有自己的品牌;有品牌也不够,还要做出让外国人认可的品牌。墙内开花,内外皆香。

  刚刚过去的2019年上半年,泉州外贸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957.47亿元,位列全省第三位,增长13.7%,增速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9.8、6.9个百分点。

  泉州出口商品集中度高,纺织品、服装、家具、箱包、鞋类、塑料制品、玩具七大类传统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额七成左右,其中鞋服出口占比过半。难能可贵的是,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时代,泉州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逆势突围,连续三年出口保持两位数增长。

  绚丽的数据,缘于泉州企业始终心无旁骛做好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每一颗糖、每一把伞。

  勇闯市场搞创新,专心致志做研发,泉州外贸制造企业未曾左顾右盼。这份执着成就了泉州外向型经济的“基本盘”——实体经济基础深厚,就是外贸稳增长的“压舱石”。

  随着外贸企业实力的增强,打破“中国思维”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海外并购成为泉州企业加速国际化进程的一条捷径。

  鞋服领域,2005年,匹克正式启动品牌国际化战略,与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牵手,将品牌与国际高端专业篮球进行绑定,让激情澎湃的篮球赛事成为匹克与世界消费者沟通的纽带。如今,匹克已在海外建立1500多个经销网点,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安踏、特步等企业也相继发起一系列海外并购,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出海。

  制造领域,老牌企业泉工集团通过收购德国老牌混凝土砌块及铺路砖机械专业厂家策尼特,不仅掌握了全球最成熟的免托板设备技术,同时也拥有了德国变频砖机6大核心技术,成为国际并购成功拓展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成就泉州,泉州也以外向经济的繁荣作答时代。2008年,泉州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典型地区。2018年,泉州再次入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列第59位),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达911亿元。

转思路 依托跨境电商强势突破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环境的完善,跨境电商成为泉州传统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和国内品牌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在泉州市商务局的布局推动下,2018年2月,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正式开园。以集体形象对外展示的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包括创业孵化区、核心示范区两大片区,并设计生态圈运营服务中心、跨境电商人才培训中心、产品供应链中心、物流仓储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大数据信息中心六大功能中心。一年多时间里,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从密集的传统旧厂区摇身一变,成为电商创新创业的高地,并引来了全球优秀服务商的关注和进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已集聚跨境电商企业458家,仅今年上半年,生态圈内销售额超18亿元,销售额过亿元的企业有11家。

  跨境电商在物流、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优势有效弥补了泉州传统外贸的不足,推动我市纺织服装、鞋类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泉州跨境电商发展持续向好:2018年,泉州首次入选“2018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发展20强城市”,以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跻身国内跨境电商出口头部城市;以跨境通公共服务平台和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两大平台为支撑,泉州跨境电商产业生态逐步完善;2018年,泉州市跨境快递业务量稳定增长,全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9.72亿件,同比增长31%,业务量排名全国前十;以“9610”报关出口5289.24万元,同比增长128.6%,位居全省首位。

创业态 市场采购试点等爆发新活力

  面对经济新常态、国际大变局,爱拼敢赢的泉州人坚守实体“基本盘”、创新培育新动能、改革激发新活力,在应对挑战中赢得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未来。

  以晋江陆地港为依托,泉州陆续与省内11个外贸集装箱海港码头、省内外7个空港口岸建立物流信息联网共享,并整合数百条国际外贸航线资源。多式联运的“超港口”开放端口,多样化的“口岸+物流”平台模式,让陆地港更便于为本土外贸企业、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服务泉州产业走出去。从一家传统物流运输企业、外贸企业,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晋江陆地港的“华丽转身”,呼应了泉州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需求,也反映了泉州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

  石狮服装城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是泉州外贸创新转型的另一大支撑平台。

  作为全国第四批、全省首家试点单位,石狮市场采购试点“增值税免征不退、通关高效便捷、允许多主体收汇”等优惠政策,加上逐步打通启用的海陆空铁多式国际物流通路,让石狮市场采购贸易试点作为全省创新国际贸易、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共享平台功能日益凸显。如今,石狮的服装、晋江的鞋、南安的水暖、安溪的茶叶、德化的陶瓷、宁德的电机……福建的个体私营企业纷纷通过这个平台把产品卖到世界。

  截至今年8月,石狮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出口货值已超10亿美元,备案各类市场主体超过5500家,“买全国、卖全球”平台集聚效应初步形成。

  随着全市外贸主体的不断壮大和外贸进出口业务稳定增长,企业对本地优质的外贸服务平台需求更加迫切。今年6月12日,国家商务局网站公布2019年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认定名单,石狮纺织服装基地名列其中。至此,泉州市已拥有8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全省共18个),为外贸转型升级提供有力平台支撑,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嘉晟、一达通、晋江华闽等7家泉企被新认定为2018年度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我市外贸中小企业提供通关、物流、融资等服务。

  外贸营商环境更加完善、经营氛围更加活跃的泉州,也吸引了更多外贸经营主体的入驻。截至目前,全市出口企业达到3900多家,出口超亿美元企业16家,出口超5000万美元企业51家,全市外贸主体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记者 刘倩)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