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衣”温暖行动 给孩子们送去温暖新衣
虽然只有4个学生,但做操、学习一样都不能落下
孩子们上课可认真了
闽南网12月9日讯 星期五中午12点半,别的学校都还在休息,德化杨梅中心小学已经开始了下午第一堂课。提前上课,提前放学。为了唯一的寄宿生,老师们改了周五的作息。
杨梅乡离德化县城有一个半小时车程,地处偏远。这里的银杏和红叶,远近闻名。但少有人知道,这儿有所小学,只剩下4个学生和6个老师。老师们说,若不是家庭困难,很少有人愿意让孩子们留下来。
4个女孩,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做游戏……贫困,没有带走她们最简单的快乐和最纯真的笑容。
“真的会有新衣服吗,真的吗?”孩子们这样问我。
新衣服会有的,就让我们的爱,带给她们更多欢乐吧!
她们的学校:4个学生6个老师便是小学的全部
从杨梅乡政府往里走一两百米,就是杨梅中心小学。这是原来杨梅中学的校园,挺宽敞。整座教学楼,只有一间教室传出琅琅读书声。1个年级,4个学生,连副校长在内6位老师,便是小学的全部。
“以前可不是这样,最高峰有三四百个孩子呢,现在只剩她们4个了!”一位老师讲起曾经的热闹,唏嘘不已。去年走了4个毕业生,又有几个转学,最终只剩下三年级这4个女孩。“大人进城打工,有条件就都带出去了,这些孩子也是没办法,家里困难!”年初,学校刚对全乡的适龄儿童做了统计,一共300多人,多数跟随爸妈到了城里。
10岁的陈彩云,是全校唯一的寄宿生。她户口在贵州,从小跟着奶奶来到杨梅乡白叶村,跟爸妈已失去联系多年。从学校到家里,走路要一个多小时,星期一奶奶送她到半路,每周五陈彩云自己走回家。“回家走得特别快,因为一个人走,我害怕,来的时候有奶奶,就走得慢!”一周有四个晚上,她要一个人住在学校宿舍。问她怕不怕,她停顿了一会儿才说:“不怕,有灯!”
另外三个孩子,家里都还有弟弟妹妹,有两个家庭里都有残疾人。“陈晓婷这孩子,家里太艰苦了,能给的帮助、补贴我们都尽量照顾!”乡政府一位负责人说,晓婷的爸爸在家种田,妈妈是残疾人,生活尚难自理。从小,晓婷要学会照顾自己和妹妹,她左手手背上有一片烫伤的伤疤,“我想喝开水,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自己倒就烫到了”,那年她才3岁……
她们的欢乐:四个人跳皮筋不多不少刚刚好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这是老师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别看全校上下只有10个人,可该有的课程,一样都没落下。6位老师,除了上课,还“身兼数职”。语文老师林月诚,是学校的财务;音乐老师兼着生管,得管伙食;数学老师兼顾思想品德;科技和体育是同一个老师上的……
“只有你们4个,会不会有点孤单啊?”孩子们听了,想都没想,不约而同地回答:“不会。”反倒因为人少,孩子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都更深。
“彩云,快点啦,轮到你们组了!”杂草中的沙土操场,也没有妨碍她们玩得开心。一下课,她们两人一组,甩着跳绳在跑道上比赛,满头大汗;她们最爱的游戏,还是跳皮筋,四个人不多不少刚刚好。
有时,老师们有空,就和孩子们来场乒乓球“混双比赛”。“哇,好球,彩云打得还不错嘛!”有人比赛,有人加油助威,师生们打成一片,好不热闹,“全校运动会”就这么简单。
她们的愿望:真有新衣服能要有蝴蝶结的吗
说起新衣服,本来叽叽喳喳的女孩子们,突然安静下来。陈婉晶指着身上有点短的毛衣说,毛衣就挺新的,是阿姨去年给她织的,以后还要给弟弟穿呢。陈晓婷和林秀春都还穿着拖鞋,问冷不冷,两人连连摇头,“我们到操场上跑来跑去,就不冷了。”
“真的会有新衣服吗?”过了好一会儿,陈彩云先开了口,将信将疑的,她说只有过年时奶奶才会给她买新衣服,奶奶自己不买。“对啊,真的吗?”这一问,其他三个女孩也都围了过来。
“那我要有蝴蝶结的,粉色的!”还是彩云先说。接着是晓婷叫了起来:“我也要,我也要!要蓝色的!”“我也要,我也要!”几个女孩感情好,连衣服都想要一样的。
临走时,孩子们追了上来,怯生生地问:“我们可以有一个芭比娃娃吗?”她们在电视上看过金发、蓝眼睛的芭比娃娃,她们想一起给她穿上漂亮衣服,给她梳好看的头发……
征集令
本报与腾讯网独家合作“新年新衣”温暖行动,并在泉州、漳州、厦门、龙岩四地同步启动,在新年前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们送去温暖的新衣。如果您想满足孩子们的新衣愿望,欢迎一起加入到温暖行动中来!(N本报记者 李秋云 田米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