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40年路网蝶变!新老照片,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

闽南网   2018-10-10 10:52

1538967370924

可通往全国各地的泉州动车站(吴圳烽2018年9月30日摄)

1538966463027.jpg

泉州市区“门面”——仕公岭立交与城华路(吴圳烽2018年9月28日摄)

  闽南网10月10日讯(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 王惠敏  姚珊红  见习记者  吴圳烽  文/图)从小街小巷到路网纵横,从古城片区到环泉州湾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东进、西拓、南下、北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周焜民曾任泉州市副市长、现任泉州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顾问组组长。改革开放40年,泉州在城市发展中,有几个重要节点。作为本泉州人,又曾是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周焜民对泉州城市的发展变化,有着独特的记忆。

  周焜民介绍, 1986年,泉州市正式成立。上世纪90年代,原来的鲤城区“一分为三”,分出丰泽区、洛江区。他回忆,90年代初,泉州市委、市政府在华侨大学召开一次发展大泉州的务虚会。会上,泉州市委提出大泉州概念,提出大泉州要向东、向南发展,拟规划整个大泉州的发展蓝图,而不是只着眼于原来的中心城市(当时的鲤城区)。会议在改革开放形势的鼓舞下召开,意见很一致,各县(区、市)与会同志都很赞同市委的决策。那次会后,泉州做了大泉州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发展等各方面都遵循这个思路,城市规划也不断完善。有此规划,泉州城市核心区发展每年以1-2平方公里在推进。

  “泉州不仅变大,变现代化,而且变美丽了。” 周焜民说,他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泉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从经济、文化、生活、休闲等方面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红利。 

【老泉州人眼里的城市变化】

当年“东大路”以东农田,现在成了都市圈

  泉州市区温陵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叫“东大路”。据说,相对于古城片区而言,这里位于城市的东部,名字也就由此而来。当时,东大路也是原324国道(原称福厦公路)在泉州市区过境路段,它以东片区则是一大片农田。

  “以前路没这么平,有一个斜坡要爬上去,很不好爬。”76岁的庄理治家住鲤城东门社区。她告诉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改革开放前,温陵路是沙土路,弯弯曲曲的,路宽仅容得下两辆车并行,道路两边杂草丛生,有很多合欢树,周围是农田。

  她说,当时路上车辆特别少,自行车都罕见,在释雅山公园一带是很高的斜坡,人们用拖车运送东西,都要爬坡,特别辛苦。因是泥土路,养路工人经常要将推沙子铺到路面。后来,路面改造成石头路。后又因石头路造成太大噪音,1992年,温陵路又被改成水泥路。

  鲤城区开元街道红梅社区的老方,也是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学习、工作、成家,都没离开过泉州。1949年出生,1978年结婚,今年恰逢结婚40周年,老方笑称自己“见证泉州的变化,与新中国同命运。”

  老方说,泉州变化跟大,以前市区小,以温陵路为界,以西为老城区,以东多是农田。幼时,他就读实验小学,都走路上学,家住浮桥的同学要走更多,初高中在泉州六中离家也不远,结婚时才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这老三大件。随着交通发展,车站在原来的汽车总站,陆续增加了新车站、客运中心站,再后来又了高铁,要不,在改革开放前,坐客车从泉州到福州要一整天,且常堵车。

  如今,泉州出城的交通工具已十分便捷,公交、汽车、动车、飞机都有等,与改革开放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

1538966528819.jpg

  上世纪80年代改造后的温陵路(泉州市城建档案馆黄金良 1986年9月)

1538968415859.JPG

  现在的温陵路(吴圳烽2018年9月摄)

1538966634302.jpg

  80年代初的泉秀路(蔡其呈摄)

1538966658001.jpg

  1989年的泉秀路(泉州市城建档案馆黄金良)

1538966678862.jpg

  现在的泉秀路(王惠敏摄于2018年9月25日)

1538970050277.jpg

  1989年8月的九一街(泉州市城建档案馆黄金良摄)

1538970063406.jpg

  九一街(吴圳烽2018年9月28日摄)

  1538970683864.jpg

  泉州市区九一街(吴圳烽2018年9月28日摄)

 

【新泉州人眼里的城市变化】

当年从上海来坐绿皮车要两天,现在有动车飞机很方便

  70岁的杜杏雅是位企业退休职工,老家在上海虹口区,现在居住在鲤城区马坂巷。1960年10月,12岁的她来到泉州,如今已近60年。

  杜杏雅说,当年家里穷,兄弟姐妹有五六个,她想自力更生,恰逢晋江地区越剧团招人,便来了泉州。当时,从上海与她同来的有12人,她年纪最小。他们坐的是烧煤炭的绿皮火车,人坐在车厢后总被烟灰熏得黑乎乎的,在靠窗位置都会把黑灰吸到鼻子里。在路程上,需20多小时,有时候在福州过夜,起码要两天时间。

  来到泉州,他们就住在老城区。杜杏雅回忆说,当时的泉州很小,随便都能到,道路就是南北一条街,即中山北路到中山南路,其他的都是农田。

  1969年,晋江地区越剧团撤销。户口已迁出的杜杏雅很难再回到上海,便改行当工人。而所在的泉州光学仪器厂是很好的企业,这一做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1970年,她也与泉州本地人结婚。

  “六七十年代变化不大,改革开放以后,就越来越大,中山南路热闹。”杜杏雅告诉记者,那时中山南路可通往晋江。改革开放时,那里的人们还带走私货来老城区卖。路一直在变化,新华路由大块石头路,演变成水泥路,再到沥青路。郊外农田上也建起房屋、道路,城市越拓越大,交通工具也增多了。在城内,就骑自行车,搭公交车,回上海坐动车,乘飞机,很是方便。

  她说,泉州一年四季都是绿油油的,空气好,很宜居,物产丰富。她对泉州印象很不错,很习惯这里的生活。

  1538966729364.jpg

  1980初,东大路东侧的田野(蔡其呈摄)

1538966763715.jpg

  1993年的田安路(泉州市城建档案馆林松煜) 

1538966781426.jpg

  现在的田安路(吴圳烽2018年9月摄)

【建设管理者眼里的城市变化】

90年代向东扩展,渐渐形成现在的路网格局

  回忆往昔,在老泉州人眼中,城市变化历历在目。而作为亲历者、参与者,张绍松更有一份情感在。

  张绍松现在是第一道路管理所所长,1982年,他到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工作,当时主要参与道路工程建设。他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泉州市区主要道路有中山路、东西街、新门街等10多条。当时道路路面、排水设施等都没现在好,如今所见到的道路都已重新翻建。324国道(现温陵路)于80年代中期改建成东大路,作为城市道路使用。他参与了此次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中心市区向东扩展,新建了泉秀路、田安路、刺桐路、宝洲街、丰泽街等主干道。1993年,他还参与新建刺桐路。再后来,中心城区再东扩,城东片区、东海片区的道路逐步完善;向西北扩展,则建有站前大道、南北大道、江滨南路等。

  张绍松说,八九十年代时期,路面管养较差,没形成规范。2000年后,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成立管理所,更加注重城市道路设施管养。他也是那时开始专注道路养护,逐渐做到精细化管理。目前,泉州中心城区有4个管理所,进行分片管理。

  “来了这么久,不管怎么样,在单位里是有感情的。”36年了,张绍松见证并参与了城市道路的变化发展。对于所从事的工作,他说,就是认真去做,是职责所在。

  据了解,截至2017年,泉州市级管养主次干道增加至89条(段),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田字形路网和城东、东海、北峰三大片区的市区路网格局。 

1538966811813.jpg

  1998年的刺桐路(吴其魁摄)

1538966841454.jpg

  现在的刺桐路(王惠敏摄于2018年9月) 

1538966859283.jpg

  1993年的东湖街(泉州市城建档案馆林松煜) 

1538967092023.jpg

  现在的东湖街(王惠敏摄于2018年9月25日)

1538970436774.jpg

  1986年9月的丰泽街(泉州市城建档案馆  黄金良 ) 

1538970489973.JPG

  泉州市区丰泽街(吴圳烽2018年9月28日摄)

□延伸阅读

市政道路:中心市区形成三大片区路网格局

  福建日报新媒体·闽南网记者从泉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了解到,改革开放40来,泉州中心城区市政公用设施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0亿元。

  上世纪20年代初,“南北一条街,东西两座塔”是泉州城市道路范围的生动写照。上世纪50-70年代,泉州市政府开始整修治理旧路面,对主干道全部改铺水泥路面;并先后增开城基路、堤后路、百源路、新华路、壕沟路、环城路、九一街等道路。90年代地改市后,随新城区向城东、东北、东南和桥南拓展,中心片区新建的主干道有温陵路、泉秀路、田安路、刺桐路、坪山路、少林路、宝洲路与丰泽街、东湖街、湖心街、津淮街等。构成市中心5纵6横加环城路的主干交通格局。

  如今,泉州城市发展从沿江向环湾推进,城市建设的“北上南下,东进西拓”的战略蓝图也在高歌猛进,基本形成中心市区田字形路网结构,形成城东片区、东海片区、北峰片区三大片区的市政路网格局,市区主次干道共89条(段),总长约172公里。

  1538967333143.jpg

  东海片区市政道路——东海大街(吴圳烽2018年9月30日摄)

高速公路:建成13条高速路,实现“县县通高速”

  记者从泉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获悉,从福建首条高速公路泉厦高速1994年开建,1997年通车至今,泉州高速公路历经20多年的建设历程,目前已建成13条(段)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53公里,高速出入口总数达50个,占福建省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泉州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形成“一环两纵三横+联络线”高速公路主骨架,泉州环城高速“中环”“小环”已闭合,各城镇通过二级以上公路与高速公路连接,绝大多数乡镇在半小时内、个别偏远乡镇在1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

  未来,泉州着眼于线网优化和扩容改造,高速路网辐射将更加深远。在全省新一轮高速公路规划修编中,泉州新增规划里程180.47公里(不含扩容、扩建124.96公里),目前,列入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国高网泉南线永春互通至汤城枢纽段和国高网厦沙高速公路汤城枢纽至德化段改扩建工程有望今年开工,沈海高速福厦扩容二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也在抓紧推进。 

1538970328752.jpg

  穿城而过的沈海高速公路(吴圳烽2018年9月30日摄)

普通公路:实现“镇镇有干线”和“村村通等级公路”

  记者从泉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获悉,改革开放前,泉州还有不少泥泞坑洼的土路,甚至有些地区还没有道路连接。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7658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通车里程15620公里,公路密度达160公里/百平方公里,实现“镇镇有干线”和“村村通等级公路”。

1538968181736.jpg

  沿海大通道(吴圳烽2018年9月30日)

  铁路:未来几年将实现时速350 公里高铁通车 

  1992 年,泉州计划投资15 亿元的漳泉铁路湖(头)泉(州)肖(厝)段得到国务院批准。1998年,安溪湖头至肖厝段建成通车,泉州人实现了铁路梦。2001年,漳泉肖铁路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实现全线贯通。该铁路西起鹰厦线漳平、东至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全长243.876 公里,共设货站19 个,客货兼营。

  2010 年4 月,泉州铁路实现新跨越,拥有了第一条高速铁路,福厦动车组让泉州铁路迈入“高速时代”。

  至2022年,泉州铁路将实现从“慢”到“快”再到贴地安全“飞”的跨越,正在全力推进建设的时速350 公里的福厦客专将建成通车。届时,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可实现“一小时经济圈”。 

1538967370849.jpg

  列车驶入福厦高铁泉州站(吴圳烽2018年9月30日摄)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