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帽巷螺珠巷》:泉州小巷深藏听桐别墅和兄弟楼

泉州网   2018-10-02 09:02

­  螺珠巷11号、13号

­  兄弟楼:

­  为善积德起高楼

­  螺珠巷11号、13号是两座兄弟楼,外观一样,并排而列,这在闽南外廊式洋楼中并不罕见,显得更有气势,同时也说明户主的亲戚关系。13号的黄翠瑜女士热情地介绍说,她的娘家在泉州南安,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丈夫也姓黄,出嫁后她还曾在东美小学任教。上世纪30年代,夫家的祖上在印尼从事茶叶生意,发家后通过侨汇,请来惠安工匠,在此修起两排兄弟楼,从1933年动工,到1937年才全部完工,不仅外观气派非凡,屋内的装修用料不少也是从南洋进口,至今完好。

­  黄翠瑜女士说,当年丈夫在青岛当海军,对部队很有感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上游一号”导弹基础上,研制出中国海鹰系列舰舰导弹,这些装备至今收藏于青岛海军博物馆。当时为表达自豪之情,丈夫为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黄海鹰,儿子也不负期望,不仅参军报国,还在工作之余资助5名中学生和3名大学生。“这几个学生只是我们知道的一部分,他平时也不愿意多说。”黄翠瑜女士谈起这件事,十分欣慰。

­  这两排兄弟楼用钢筋水泥建造,结构坚固。抗战期间,这里还是邻里街坊躲避轰炸的避难所。正厅大门前各有几个大字,由于遮挡和遭破坏的原因,只可辨出“燕山”二字。据史料记载,燕山黄氏于元代至元十八年(1281年)入闽,开枝散叶,如今在福建的总人口超过10万人。

­  二楼大厅内有对联一副,虽然曾遭涂抹,但仍依稀可辨:“守东平王格言为善最乐,遵司马公家训积德当先”。上联说的是《后汉书》中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东平王刘苍的典故,刘苍被问“处家何等最乐?”他的回答是“为善最乐”下联则说的是北宋重臣司马光的那段著名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从这副对联可见黄家“为善积德”的良好家训。

­  一楼大厅内,对联已遭严重涂毁,只有中间的6幅彩图仍可分辨,其中的孔雀、松鹤等瑞鸟形态古拙,栩栩如生。

­  13号隔壁的11号大门北侧还修了一个洞,便于猫狗进出。

­  11号内的兄弟楼,与13号内的兄弟楼风格保持一致,只是西侧的楼只有一层。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永春县达埔镇水质净化中心及配套管网项目加
  • 永春县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显成效
  • 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党性洗礼——中共泉州市委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