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金鱼巷改造完成 留住古韵焕发新生(图)

泉州晚报   2018-05-23 10:13

留形留人留乡愁 用心获赞有诚意

  “千万不要大拆大改,把生活气息都改没了,变成像全国很多古巷一样,毫无特色,千篇一律。”改造伊始,包括原住民在内的很多泉州人,内心都不免有些担忧。

  如何在改造中,保留不同时期建筑的历史记忆,力求保持古城原生生活状态,留住老街巷的味道,是金鱼巷“微改造”的一个难点。经过多次讨论,立面整修既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又不一味复古,力求保留每个时代的建筑元素,再植入闽南的传统技艺。

  有包浆的老旧石板取代原先的水泥路面,富有闽南特色的海蛎壳水洗石墙面,胭脂砖砌成的老砖柱、杉木雕刻而成的花格窗……改造后的金鱼巷随处可见闽南传统建筑元素。金鱼巷在具体改造实施中,大量运用老石板、旧砖瓦等古建筑材料,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力求还原街巷的泉州味。

  施工方介绍,这个项目还聚集了一大批大泉州的闽南古建筑老工匠,掌握着十几种闽南古建筑传统工艺。为了找到原汁原味的材料,保证整体的年代感,从接手这个项目开始,师傅们就四处寻找、挑选古建筑原材料。以金鱼巷49号和黄氏古厝之间一条约20米长的支巷的墙体改造为例,就巧妙地植入十余种闽南传统建筑工艺进行破损修复,包括夯土墙、走山仁、鸟踏、筒瓦、滴水、出砖入石等传统技艺。

  如今,历经沧桑的旧影院门口的海报栏,重新贴上了与泉州有关的电影海报。走进巷子,除了5座建于不同时期的名流宿儒宅邸,也有几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白瓷条砖建筑,巷子原来的滋味,被最大限度保留下来。

  “C字形的穿堂榕竟然还在,缠绕的破壁绿榕也在……说好的微改造确实做到了,当真留住了一部分人的乡愁。在这第一条改造的巷子上,我们看到了一份诚意和某种希望。”一位泉州网友高兴地说。

  运用古建筑材料“修旧如旧”

脏乱变身整洁雅致 居民乐见环境提升

  沉睡的“金鱼”活了起来。今年“五一”期间,焕然一新的金鱼巷首次迎客。伴随着“温陵记忆·泮宫味道”——古城匠艺市集暨非遗创新设计大赛,“五一”假期三天,共有将近10万人次“游”进金鱼巷,全民朋友圈强势转发现场活动,泉州美食连续三天几个店家全部卖断货……

  “自从中菜市场搬走后,金鱼巷就再也没有这么热闹过了。”今年71岁的郑卫治,1991年开始住进金鱼巷,“小时候,我就经常来这里玩,以前中菜市场就在泮宫这里,还有人民影剧院,非常热闹。”郑卫治告诉记者,后来菜市场搬走了,上世纪90年代,电影院已停业,有条件的人,都搬出了巷子,除了一些舍不得走的老人,守着日渐衰老的房子,整条巷子不仅没了生机,还给人杂乱、逼仄、不清爽的感觉。

  “我们这些老住户都很高兴,别的不说,现在站在巷口,可以一眼看到巷尾了,原来天空都是乱七八糟的高压线。”郑阿姨说,半年的改头换面,让老邻居们实在惊喜。除了恢复古风古韵,提升街巷功能、改善老街巷居住环境也是“微改造”的一大重点,此次改造对管线布局实现精细化设计,改造后的金鱼巷实行雨污分流,石板路面上专门设计收集雨水的金鱼纹线性排水沟,地下增设污水管线,此外,管线全部下地,天际线变得整洁许多。

  空调外机罩上体现了金鱼巷独具文化特色的金鱼图腾(庄丽祥 摄)

  环境不仅变整洁,而且变得美丽,甚至可以说雅致了。巷子见缝插针地引入绿化,种植了紫竹、果树等多种观赏树种,还用石头制马槽种植水生观赏植物,大大丰富了景观。金鱼巷中原本有一面危墙,墙体被生长的榕树撑破而摇摇欲坠,安全起见,施工方用钢结构对墙体进行加固,如相框般框住了榕树根茎,如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变成了一处景致。

  “我的亲戚朋友,我儿子儿媳的同事朋友,我孙子的同学,最近都特地来参观我们巷子,用我孙子同学的话说,‘你们住在这里,太爽了!’”郑卫治开心地说,到了晚上,灯打开,巷子很美丽安宁,老邻居就在巷子里散散步,或者在谁家门口泡个茶、聊聊天,岁月静好。

展示原真活化业态 背街小巷改造样本

  作为古城街巷改造的突破口,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对金鱼巷微改造寄予了厚望,从各方的反馈来看,这次改造的效果无疑是可圈可点的。

  刘伟表示,泉州古城通过金鱼巷“微改造”项目试点,不论是项目定位,还是施工安排,甚至在居民商家动员协调上,均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在把握“微改造”总体原则的前提下,鼓励沿街商家、巷内居民介入改造设计,甚至参与日常管理,倾听多方声音,“有助于推进古城改造进展,减轻政府负担,盘活业态发展,是一种多方共赢的全新尝试。”

   

  一些墙面被保留,让改造后的金鱼巷充满历史感。

  “金鱼巷是泉州一条‘微改造’的背街小巷,作为试验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也在摸索和积累经验,广泛听取市民和游客的反响。”古城办工作人员表示,改造后的金鱼巷将继续作为原居民生活的空间,原真展示古城居民的生活状态。在活化街巷方面,今后也会考虑引进传统工艺进行活态展示,开展主题文化展览等。

  尽管摸着石头过河,但金鱼巷改造成功摸索出“保留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形成记忆叠加,展示原居民原真生活状态”的改造要诀,事实再次证明,近年来泉州古城保护3.0“见人、见物、见生活”模式,已在古城的保护和发展之间,难能可贵地找到了平衡点。(记者 黄宝阳/文 陈晓东/图(除署名外))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福建省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泉开展专题调研
  • 看见惠安|世界石雕惠安造
  • 丰泽区委常委会会议召开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