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忠魂 缅怀英烈志牢记革命史 争做时代新人
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时代新人。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缅怀革命先烈的时节。每至清明节前后,泉州市烈士陵园总会迎十几万人次前来祭扫革命英烈。在烈士陵园内,一座高26.12米,宽3.57米,正面题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气贯长虹,令人肃然起敬。烈士纪念馆内,李子芳、陈平山等100多位革命先烈的生平事迹、革命文献、革命旧址照片更是激发了无数人的爱国情怀。
泉州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自1926年12月泉州地区成立共产党组织以来,泉州工农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安南永德苏区和各游击区的创建、抗日救亡运动的持久开展,直至泉州全境的解放,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成果。据统计,共有1700多名泉州儿女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烛照千秋的历史丰碑。值此清明时节,早报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特别撷取几位烈士的事迹,与读者一起回顾他们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以祭奠烈士英魂。
张大宣
泉州革命先驱 广受群众拥护
张大宣,小名张端峭,福建永春人,1903年出生。他身世悲惨,13岁失母,14岁丧父,兄妹三人均由继母一手抚养长大。
1920年春,张大宣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厦门集美师范学校。1924年春,他回到家乡永春,动员各方力量创办鳌西村第一所小学——日新小学(现鳌西小学)。1925年,在伯父的支持下,他进入厦门大学深造。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泉州早期的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前夕,他回永春开展工作,在日新小学任教,白天教书,晚上和假日则到附近学校串联,酝酿成立学联会。
1926年11月,张大宣致力于永春县农协会的筹建。1927年3月,县农协会正式成立,他任主任,领导农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抗捐抗税和斗争不法地主的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张大宣不顾个人安危,继续为大众的利益奔走呼号。这一年暑假,县农协会在润中公学操场召开全县农民大会,张大宣事先回鳌峰乡发动300多人前来参加,到会群众1000多人。大会宣传革命形势,号召群众开展减租抗饷、反迫害运动。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到县政府请愿,要求废除苛捐杂税、惩治贪官污吏、反对政治破坏。
县农协会举行的活动直接触动了地方军阀和豪绅地主的利益,他们对张大宣恨之入骨,但又慑于他在群众中的威信,不敢在永春对他下毒手。他们处心积虑,派人跟踪,于1927年9月,趁张大宣赴省城参加农协大会途经泉州花巷时将其暗杀,牺牲时年仅24岁。
董云阁
放弃优渥条件 投身革命事业
董云阁,曾用名董光泰、董光华、董奕象,1908年出生于晋江永宁镇后山村(现属石狮市)的一个华侨家庭。其父早年往菲律宾经营生意,家境颇为富裕。1920年他随父亲去菲律宾马尼拉求学,1925年随三叔父返国,就读于厦门集美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走上了革命征途。
1926年冬,董云阁加入共青团。这年寒假,受党组织派遣,董云阁回永宁开展革命工作、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1927年初,董云阁返回厦门即投入组织“互济会”“反帝大同盟”等群众活动,并参与领导学校的学生运动,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任共青团福建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8月起,历任福建党团总行动委员会执委、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中共闽南特委副书记。
1930年春夏间,董云阁的母亲生怕他在外“闹事”,在家乡替他找了媳妇。为了安慰母亲,董云阁不得不回家结婚。结婚才5天他又匆匆返回厦门。其父难得从国外回家一趟,他也只是回家会会面就急返厦门。母亲十分担心他的安危,曾多次要他去菲律宾,董云阁都婉言拒绝。他对母亲说:“没有国,哪有家!”
1931年3月中共省委机关遭敌人破坏后,董云阁与蔡协民等同志组成临时省委,指导全省革命斗争。1932年4月,他出任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主持市委机关工作。1932年5月24日拂晓,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出版发行处遭国民党厦门公安局和警察的抄查,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始终不屈不挠,严守党的机密。同年10月,敌人将其杀害于厦门禾山海军司令部,牺牲时他年仅24岁。
李实
致力革命事业 轻信匪首被诱捕
李实,化名密雷,1910年出生,海南省万宁县人。
李实早年参加海南革命工作,后由党组织安排到厦门。1932年3月下旬,他受中共厦门中心市委的委派到安溪加强对安南永武装斗争的领导,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维埃政权。他积极参与打击土豪劣绅,镇压反动地痞,攻打著匪、民团巢穴等斗争。1932年11月,中共安溪中心县委成立,他任中心县委常委、秘书,担负起中心县委重要领导职责,致力于党和游击队的建设;为中心县委起草了许多通告、决议、计划和总结等,对指导安南永德苏区的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3年春,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成立了安溪红旗报社,出版中心县委机关刊物《安溪红旗》半月刊。5月又新增出版《支部生活》半月刊、《安溪通讯》月刊,李实任总编辑。7月,为创建安南永德苏维埃政权,根据上级组织安排,李实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书记,组织领导安南永苏区军民开展声势浩大的夏收斗争,极大地动摇了当地的反动势力。8月,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在安溪东溪成立。为破坏新生的红色政权,安溪的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密谋策划,买通土匪头目王观兰混入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骗取李实信任。李实接受王观兰所谓“商讨攻打李振芳民团”的邀请,于9月8日带陈凤伍等革命队伍骨干到蓬菜温泉青云楼赴约,遭敌暗算,引发了安南永德革命斗争史上一次重大流血事件——青云楼事件,给安南永德革命斗争带来了重大损失。李实被押往县监狱关禁,在狱中,他任凭敌人威逼利诱和肉体折磨,始终坚贞不屈。1933年9月17日,李实在安溪县城风冠山上英勇就义,年仅23岁。
郭子仲
被反动民团捕获 严刑拷打不动摇
郭子仲,1908年12月23日出生于安溪县镇抚(现参内乡镇东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刚满周岁就被送给南安山后乡(现蓬华乡)中医郭治茂为子,16岁以优异成绩进入集美商科学校,此后他经常接触进步师生,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爱国反帝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秋至1929年春,郭子仲受组织派遣,到南安山后蓬岛一带发动贫苦农民组织农会、发展党员,将安南永边区一带乡村的革命力量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