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 泉州市的产儿科床位总数将达万张规模

泉州晚报   2018-03-15 11:05

  

推广婴儿科学护理知识,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

  “全面二孩”政策后生育高峰对产儿科床位人员和妇幼保健总需求增加,同时,群众对妇幼健康服务要求提高。在分娩量明显增加,尤其是高龄孕产妇增多情况下,泉州全市2017年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控制在较低水平,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居全省前列。全省2018年妇幼健康工作视频会议上,泉州市卫计委作为全省唯一地市级经验交流单位,在会上就此进行工作汇报及经验交流。 

  2020年产儿科床位总数将达万张规模

  “全面二孩”政策后生育高峰出现,将使得产儿科床位、医护助资源等需求总量剧增。市卫计委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加快推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升民生工程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妇幼保健服务需求。

  市卫计委与编制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制定了“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产儿科床位2000张以上,到2020年产儿科床位总数将达万张规模。

  提高妇幼队伍待遇。设立政府专项资金,对包括妇产科、儿科等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按职称享受特殊岗位补助,不冲抵绩效工资总额,每人每月按初、中、高级职称分别给予500元、800元和1000元补助,低年资硕士每月补助2000元。

  泉州市将妇幼健康资源配置列入泉州“XIN”行动,将产科、儿科和妇幼健康服务体系作为补短板内容写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加以统筹推进。制定《泉州市服务“全面二孩”加大医疗资源配置三年(2017-2019年)行动实施方案》,用三年的时间,将全市产科、儿科床位数分别从17张/千分娩量提高到20张/千分娩量,2.32张/千名儿童提高到3张/千名儿童。方案实施第一年,全市产、儿科床位分别增加528张、410张,妇产科、儿科新招聘医生346人、护士335人。

  打造生育全程医疗保健安全服务链

  为了健全服务体系,泉州市强力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资源整合,形成以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助产医疗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目前,泉州市已经打造较为完善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规范化和达标建设。主动指导石狮市妇幼保健院开展试点改革,推进建设临床和保健相结合的新型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同时,积极推进妇幼保健机构上等达标工作。现全市共有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5家。

  优化流程,打造生育全程医疗保健安全服务链。实施“孕前、孕产期、产后一体化服务”。推广使用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为妇女儿童提供“一条龙”服务。组织重新修订完善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转诊救治网络实施方案,提高操作性和实效性;加强母婴保健重点技术监管,推进助产机构对产科(产前诊断中心、辅助生殖中心)建立质量管理问责机制。落实母婴保健助产技术人员准入管理,编制全市统一的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培训教材,统一组织全市助产人员理论考试,督促县级统一组织技能考核。

  打造孕产期保健分级诊疗格局。建立完善孕产期保健服务分级诊疗制度。积极引导孕产妇就近有序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引导大龄孕产妇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孕产期保健和分娩。通过积极引导助产机构分级管理,基层分娩量逐年提高,已达82%。

  泉州市“爱婴医院”数量居全省首位

  泉州市以提升服务为抓手,不断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

  找准载体,大力推进提供妇幼健康服务。通过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的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泉州市已有3个国家级、1个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市、区)。泉州市共43家医疗保健机构被命名为“爱婴医院”,数量居全省首位。

  通过开展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建设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干预、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2015年—2018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公共场所建成200个“爱婴哺乳室”,在县级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开设32个再生育和再通术门诊,为6万名农村适龄妇女提供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为1万名孕妇免费提供产前筛查诊断。

  抓绩效考核推动,把补齐产儿科床位和医技人员短板列入市对县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妇幼23个指标列入政府对部门绩效考核内容。

  抓住需求,不断提供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让孕产妇们“生得出”“生得安全”“生得好”。(记者 张沼婢 通讯员 吕景佳 文/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南安开出泉州首份新版《中国税收居民身份证
  • 南安:力争 2026年底外贸企业超 1000家
  • 永春:引进农企促增收 打造千亩示范田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