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五中110周年校庆 校友捐赠冠名城东校区教学楼
中科院院士郭光灿寄语泉州学子—— 要保持对梦想的热爱

郭光灿
昨日下午,“环湾生活讲坛”在泉州五中杨晋涛学术讲演厅再次开讲,本社和泉州五中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郭光灿以《量子调控新纪元—从2012年物理诺贝尔奖谈起》为题,为五中校友、在校老师及同学们解读量子世界的奥秘。在演讲后,郭光灿院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分享他在科学探索之路上的感悟。
从诺贝尔奖中谈“量子”
此次演讲,郭光灿院士选择从2012年诺贝尔物理奖谈起。他解释说,对于今年获得该奖项的两位科学家阿罗什(法国)与瓦恩兰(美国),诺贝尔奖对他们的评价是,在实验方法上的基础性突破,使得单量子操作和单量子测量成为可能。而这段概述正好也引出了量子世界的概念和特点。同时,郭院士也透露,他带领的学术团队所研究的腔QED的成果对于阿罗什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也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在描述“量子纠缠”这一专业术语中,郭院士还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一对母女,母亲在泉州,女儿在深圳。当女儿生孩子的那一瞬间,无论母亲和女儿相隔多远,不用任何手段,在泉州的母亲就能顺理成章地变为外婆。”在郭院士看来,借用这样浅显易懂的语言,看似复杂的科学理论,也可以变得生动而有趣。
随后,将视角转向量子理论的应用领域,郭院士列举了量子理论研发的新技术在现实世界的广泛运用,如量子计算机可以加速某些函数的运算速度、破解公开密钥;量子密码可提供不可破译、不可窃听的保密通信等。郭院士表示,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已到了量子技术的新纪元,必须高度重视量子信息技术这个新型领域,也希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能投身到这项科学研究中。
寻找突破打造原创技术
演讲中,郭院士指出,由于涉足量子理论研究的时间较晚,我国对量子的研究比国外晚了20多年,但正是“研究空间”被局限,让他明白了寻找突破原创性的必要。
而今,随着量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实验设备水平不断完善,对于量子的研究已开始进入原创性的竞争。此次诺贝尔奖肯定了两位科学家的原创性理论,由此可见,原创性已成了凸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此,郭院士也以量子计算为例,我国的传统计算机芯片方面长期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所以计算机芯片主要依赖进口。在量子计算来临的新机遇面前,打造原创新型的芯片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批拥有原创思想的人才在哪?郭院士表示,这批人才来自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学校之中,因为只有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被挖掘,未来才能有更多优秀的高科技人才加入到科学研究的队伍当中。
研究科学要有“恒心”
作为国内最早研究量子信息的专家,郭院士坦言,虽然曾经历过缺乏经费、理论无法付诸实践的困境,但自己从未放弃过对量子理论的探索。在他眼中,研究科学除了要有兴趣,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学校是孕育梦想的热土,郭院士就是当年在五中求学时萌生了对物理的兴趣。他说,作为百年老校,泉州五中一直保有着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的思想不仅得到启蒙与发展,更会在学习中树立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郭院士也表达了对母校后辈们的期望:优秀五中学子们若怀有对科学的理想,请一定保有对这份梦想的热爱,并始终为之努力奋斗,不要为眼前名利或因遭遇困苦而放弃追求科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