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授王士仪:结缘泉州40年为南音备下大礼

王士仪教授
昨日下午,应邀出席泉州第五中学110周年校庆的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王士仪,在演讲后接受早报记者专访,畅谈他早年求学的艰辛和学习经验,以及他与泉州长达40年的渊源。
今年74岁的王士仪出生在江苏,7岁随父母到台湾。令很多人意外的是,毕业于西洋语文系、作为我国亚里士多德戏剧创作理论权威学者的他,早在1972年就与泉州结缘。经过多年的资料积累,他为泉州南音撰写的泉州戏剧史主要部分已经完成,有望两年后与读者见面。
【结缘泉州】
40年搜集资料 为泉州南音出书
虽说几年前王士仪才首次来泉州,但是他与闽南文化、与泉州结缘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72年。
“我出生在江苏,却由于在台湾做学问而了解闽南文化,40年前调查台湾歌仔戏时,为了弄清楚歌仔戏是如何从福建流传至台湾,我开始接触泉州文化。”
40年来,王士仪搜集、保存了大量泉州南音的资料,通过研究,他还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南管(南音)是中国第六大戏剧体系。
王士仪这几年为泉州南音准备了一份大礼——出版泉州戏剧史。“我几十年来保存的泉州南音珍贵资料,都将呈现在书中,目前书的主要部分已经完成,还需要进行版本考证、注解。我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证明泉州南音是中国第六大戏剧体系的观点。”
保护固有文化 开掘多种传播方式
情之所至,王士仪对泉州南音及其他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提出建议:“电视的出现曾经冲击了很多传统表演,在保存传统文化不可取代的形式的同时,我们可以将其内容用多种方式呈现,比如南音可以通过动画、影视作品呈现。”
为了保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王士仪做了很多努力,包括学习西方文化。
“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不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共同语言,于是我想到了学习西方人类学,我要用别人看得懂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告诉他们中国文化为什么好。”
【分享经历】
被导师摔论文后 悟出“无知”的奥妙
40多年前,王士仪以希腊雅典大学博士的身份考上牛津大学,1973年,他成为牛津大学博士候选人。“可牛津大学至今流传的一个关于中国学生被导师摔论文的段子,说的就是我。”
那年大家公认的好学生王士仪进入牛津大学读书,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求学,每天生活费只有1英镑。
“我第一次提交论文报告给导师,论文就被他当众摔在地上,他说:‘你连基本的东西都做不好,将来如何做学者?’”
虽然自尊心很受挫,王士仪却从中悟出了关于“无知”的学问:“无知是求知识的良药,学习就是从无知到寻找无知,到完成自己的认知的过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