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赏、游戏充值 多少孩子背着家长“乱花钱”?

石狮日报   2017-06-04 09:03

  根据陈女士的介绍,记者在手机应用市场中查找发现,有不少“手机K歌”软件,这些软件中大多有打赏功能。记者下载安装了一款名为“酷狗音乐”的软件,在其中的“唱歌”频道,随意点开一首网友唱的歌曲,在屏幕下方菜单正中间“礼物”按钮十分醒目。打开后看到,里面的“礼物”种类繁多,除一个是免费外,看到的都是要支付“唱币”的礼物,其需要的唱币从几枚到数万枚不等。当记者选择了一款标注价格5.2万唱币的钻戒准备打赏时,系统提醒记者要先充值。根据充值页面的提示,充值1元钱可兑换100枚唱币。浏览这款软件时,记者看到,许多歌曲页面上均有“粉丝贡献榜”“评论区”,从一些评论的语气和讲述的事情中,记者发现不少青少年的身影,他们大多有过给他人“打赏”的经历。

  除了打赏外,不少孩子也喜欢上了“发红包”。市民黄先生告诉记者,上个月的时候,他有一张银行卡被孩子花掉了100多元,追问孩子才知道,原来孩子把那些钱用在同学微信群中发红包了。据其介绍,他孩子读小学三年级。去年的时候,孩子说班上很多同学都有用微信,所以也用他手机注册了一个账号。今年年初的时候,孩子说,有同学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因为孩子微信号没有绑定银行卡,没法玩“抢红包”游戏。央不住孩子请求,他便将自己的一张银行卡绑定在孩子的微信账号上,没想到孩子竟然用这张卡给微信钱包充值,并在同学微信群中“发红包”。据其孩子讲述,刚开始时,只是在微信群中“抢红包”,后来有同学让他也发个红包,孩子便试着用父亲的银行卡充值,没想居然成功充值。此后一段时间,孩子先后在同学微信群中发了几十次红包,经不住同学的起哄,最多的一次还发了一个50元的红包。

  采访中,还有一些家长反映称,孩子会使用家长手机上的支付宝在网上购物,而家长们往往都是事后才发现。

如何避免孩子“任性花钱”?

  对于孩子“乱花钱”行为,市12315工作人员表示,依据现行的《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相关规定,10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仅能从事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或者订立纯获利益的合同,超过这一范围的需要获得家长的追认才能生效。这意味着,10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瞒着家长购买一些价格不菲的物品时,可能是无效的。记者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了多起“孩子购物后家长起诉商家要求退款”的报道,不过,因为对“哪些才算与孩子年龄相适应的消费行为”认定各地存在不同,所以并非每个家长的起诉都能获得胜诉。值得注意的是,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民法总则》,将未成年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降”到了8岁。所以,规范和引导孩子进行理性消费,变得更加重要。

  但面对这些孩子们的“任性花钱”,不少家长显得无奈。

  一位家长告诉记者,从孩子小时候起,他便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感觉孩子也挺听话的,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现金放在抽屉中,孩子也会去拿。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手机上,孩子花起钱来比较任性。除了曾给同学微信群发过一两百元的“红包”外,孩子还曾使用手机扫码支付功能,在家里电视上,购买了不少付费节目,而其中一些节目购买后,孩子也没怎么看。和这位家长一样,在对待孩子“乱花钱”问题上,大多数家长都比较反对,但除了“管好家里的钱”“限制孩子使用手机”外,似乎并没有太好的应对办法。

  采访中,针对上述现象,有关人士建议,一方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履行好监护责任,引导孩子理性消费,不要给孩子过多的零用钱,发现孩子存在“乱花钱”行为时,应及时教育、劝导。如果发现孩子购买的物品价格不菲,明显不是其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购买的,可以搜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教孩子科学理财、理性消费方面的专题讲座,使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知识和消费常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克服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陋习。

  针对在手机“任性消费”现象,有关人士建议,家长要保管好自己的微信钱包、支付宝的支付密码,以及自己的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以免孩子知悉后用于网络消费。另一方面,家长还要教育孩子,不要将“电子钱包”中的钱不当回事,不要随意在微信群中“发红包”或者在网络平台给他人“打赏”,在玩游戏、看视频,也要注意是否会产生费用。与此同时,有关人士也建议相关手机、电视、数码产品以及网络游戏等商家或研发者,应增加未成年人手机支付时确认、提醒环节,从技术层面对未成年非理性消费进行必要的限制。(记者 林春凯)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晋江开展 “牵好手中绳,做文明养犬人” 文
  • 晋江迅速开展雨后清淤排涝工作
  • 石狮:暴雨中交警撑起交通“平安伞”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