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泉州市区南俊路:南彦俊杰数风流

泉州网   2017-03-23 11:08

叁 承天寺

十大奇景八景有据可查

  承天寺是南俊路最大的景观,也是赫赫有名的泉州三大丛林之一。早在南唐时,寺初名“南禅寺”,北宋被赐名“承天寺”,又因第一山门有“月台”二字名“月台寺”。

承天禅寺的奇景之一“方池梅影”

  提起承天寺,可以书写之人、事、物多不胜数——上世纪40年代,弘一大师时常来寺驻锡弘扬佛法;1989年,承天寺倡导创办了“泉州佛教义诊所”,诊所数十年来坚持义诊并只收保本的药费;寺中西侧曾出土大批“永隆通宝”钱币,填补了中国钱币学的一个空白……

  寺院还盛传十大奇景之说。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把这十景加以总结,曾写下“十奇”诗七律十首;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把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此十奇景观为:榕径午阴、塔无禽栖、偃松清风、瑶台明月、卷帘朝日、推蓬夜雨、方池梅影、啸庵竹声、鹦山暮云、石如鹦鹉。

鹦山,即鹦哥山,位于承天寺北。

  如今,十景中,至少有八景有据可查。比如,炎炎夏日步入“月台”,有一长约百米的石径,便是“榕径午阴”;“瑶台明月”则是人们熟悉的“月台倒影”一景;寺东梅花开放倒映水中,即成“方池梅影”;寺北有鹦哥山,这里原有两大景观,一是“鹦山暮云”,一是“石如鹦鹉”,传说当时泉郡佛教盛行,鹦山之顶,日有云气覆之。

  据悉,另有“偃松清风”、“卷帘朝日”二景说法模糊,没有比较确定的说法。

1895年泉州贡院的花园

拾 遗

清代贡院 后兴“新学”教育

  如今的南俊路西侧、打锡街东段北侧,曾有一座著名的贡院,是清代士子们的应试考场,“开科取士”之地。

  史料记载,清朝乾隆四年(1739年),泉州知府王廷诤、晋江知县李永书及泉州士绅,再建督学试院(即贡院、考棚)。当时的贡院内,中有大堂,后有内署,前有大门、仪门、东西辕门,左右有东西廊。东西辕门外,还有提调堂、公署、巡捕厅、供给所,规制完备,规模宏大。每当考期临近,这里大多成了考生的租寓之所。

  清光绪年间,泉州知府正式筹办“泉州府官立中学堂”,这就是泉州五中百年校史的第一页了。1912年春,“泉州府官立中学堂”易名“泉州中学校”,迁校于此。昔日的贡院,从此兴起了“新学”教育。(记者 张素萍 许钹钹 王柏峰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频道推荐
  • 安溪县凤城镇:环境整治“不松劲” 美丽乡
  • 永春创新推出无陪护医疗服务模式
  • 丰泽:8家旅拍店“小蜜蜂”拉客被约谈告诫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