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丰泽试点设立便民摊位 让流动摊点安“家”便民
当下,泉州正在全力以赴打赢“创卫复审攻坚战”。作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中的一项内容,流动摊点的规范经营一直是个难题。去年,泉州启动“便民摊点”设置,在鲤城、丰泽试点设置近千个摊位,期盼有效解决管摆矛盾,逐步实现对占道经营的规范管理。
事实上,早在2007年,泉州便尝试实行流动摊点集中经营,在中心市区集中规划10多处“便民摊点”,但不到两年,多数已消失。当年的便民举措为何中断?如今再次启动,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连日来,记者探访了市区的多个“便民摊点”,试图找出其背后的原因,希望借助各方的看法和建议,推动“便民摊点”更加便民、利民,走得更远。
津坂路尝试用集装箱设置“便民摊点”
走访 便民摊点的“冷热”
津坂路的尝试
市区津坂路目前正在设置“便民摊点”,还未启用。21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现场看到,“便民摊点”是橘色的“铁房子”,由集装箱改造而成。每个“铁房子”上面都有编号,总共有14个,宽度从1.6米到2米不等。
丰泽街道东涂社区工作人员王女士称,津坂路此前占道经营严重,不仅交通拥堵,卫生也跟不上。为此,社区想出了建立“便民摊点”的办法。定做“便民摊点”时,他们充分考虑了不同摊位的特点,设置不同的面积,比如卖菜摊位大点,卖干货摊位小点。同时,在保障居民通行的前提下,对不同大小的“铁房子”进行组合,形成成排的便民摊位。
南门车桥头的“便民摊点”经营有序
车桥头的火热
早在2007年,南门车桥头就设置了“便民摊点”,因人气旺、管理好,一直持续至今。
21日下午2时30分,记者在现场看到,“便民摊点”沿着内沟河而设,有100多个,每个都有人经营,使用率非常高。统一样式的活动遮阳棚,统一编号,统一垃圾容器,摊点的经营者在规定的范围内经营,没有占道经营,环境卫生不错。虽然道路比较狭窄,但交通还是通畅的。
“这些便民摊点运行情况良好,供不应求。”鲤城区临江街道办事处有关负责人说,现在还有一些流动小贩主动要求进入“便民摊点”。
“有人管理,环境好了许多,不会像有些地方乱糟糟的,客人也比较愿意来。”在车桥头卖菜的陈女士说,车桥头地段比较好,附近有多个居民小区,客人比较多,生意好。
有场无市的窘境
21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鲤城江滨公园,这里曾设置了五六十个“便民摊点”。如今,偌大的摊点空空荡荡的。
在公园“便民摊点”摆摊的吴先生说,这里位置很偏,客流量少,很多摊贩在里面根本就赚不到钱,“便民摊点”名存实亡。
同样于2007年规划设置、位于涂门街关帝庙西后侧的30个“便民摊点”,如今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现场摊贩屈指可数。
有市无场的尴尬
“如果能保证客源,能赚到钱,我肯定去。”在星湖路与城北路交叉路口摆摊的任先生宁可在马路边摆摊,也不愿入驻不远处的“便民摊点”。
任先生所说的“便民摊点”,就是鲤城区日前在西湖社区星湖路中段设置的,这60个摊点至今仍空荡荡的。而在距离“便民摊点”不足500米远的地方,却是早已成型的马路市场,有的摊贩在这里已经营多年。
“这个比较尴尬。”鲤城区行政执法局开元分队有关人士说,这个马路市场影响了交通与市容市貌,但是周围没有条件设置“便民摊点”。不远处刚好有一块空地适合设置,但是摊贩不愿意进去。
一名在附近摆摊的商贩说,进入“便民摊点”要交摊位费,而且摊点周边店面多,分流了客流,入驻摊点就划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