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逾6成 情况呈低龄化
幼儿园的孩子每年都要接受视力检查(鲤城区妇幼保健院 供图)
预防篇
出生后每年检查视力 建立屈光档案
“视力不良不仅影响工作、生活,高度近视也有较大危害。”林医生说,近视度数大于6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视,部分会出现眼部的病理变化,并发其他眼病的几率高,如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因此,预防儿童视力不良的关键在于早发现,“0-3岁是敏感期,3-8岁是治疗的关键期,8岁以后的治疗效果就相对就差,12岁以后治疗效果就更差了。”
他建议家长,小孩出生到3周岁时,就应定期到医院做检查,评估眼部结构、近距离视力、固视能力、有无视力障碍和眼位异常等;3周岁以上就要做屈光检查,建立屈光档案,筛查视力、斜视、弱视,评估视功能,如果在筛查中发现视力不良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他建议儿童从幼儿园入园开始到小学毕业,每学期都要进行至少一次的视力检查。
2周岁以下禁用电子产品
每日进行户外活动
要防止低龄儿童出现视力不良,家长需要限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金医生提醒,2周岁以下儿童最好不要使用电子产品,包括手机、ipad、看电视等。2岁-6岁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要限定时间,每天累计不超过半个小时。年纪更大点的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每次20-30分钟,每天累计不超过1小时。使用时最好将电子产品的亮度调节到感觉较舒适的程度,看电视最佳距离则是电视对角线距离的5-7倍。
林医生建议,家长应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每日最好在2小时以上,可打乒乓球和羽毛球、放风筝等,这对防控近视有很大帮助。
“小学生每日都要完成作业,建议分时段完成作业,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金医生提醒,假如孩子每日有2个小时的作业量,最好分4个时段完成,每做半个小时作业后最好休息10分钟,让眼睛放松一下。
治疗篇
当检查后发现有近视倾向该怎么办?如何分辨真假性近视?
林医生介绍,此时的重点在于防控、延后近视的发生。除了健康的用眼习惯,还可辅助药物治疗。
他提醒道,有的孩子看似近视了,其实是假性近视,家长可带孩子到医院用药物进行“散瞳验光”分辨真假性近视。如果发现只是“假性近视”,只需在平时注意用眼习惯,多眺望远方、锻炼眼肌、缓解疲劳,就能恢复到正常视力。
已诊断为真性近视、弱视、斜视等视力不良情况怎么办?
林医生介绍,确诊为真性近视后,需要防控近视度数增长过快,方法有三种:
一是医学验光配镜。他建议孩子配第一副眼镜前,到医院做一次全面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可过低或过高,不正确配镜也会加快度数增加;
二是适当的药物使用,遵医嘱滴眼药水;
三是配戴角膜塑形镜。角膜塑形镜可降低屈光率和角膜曲率,防控度数增加,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戴,需要到医院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
金医生表示,角膜塑形镜其实是一种特殊设计,是将镜片放置在角膜表面,空间空隙靠泪液填充,闭眼通过眼皮压迫,使得角膜上皮重新分布,通过使角膜弧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平来改变屈光率,从而降低一定的近视度数。如果配戴合理,可以延缓近视增长的速度和度数。角膜塑形镜的适用范围较为严格:一般要求年龄为8周岁以上、18岁以下的青少年,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下,角膜性散光低于150度,近视与散光度数之比大于2,眼压正常,瞳孔大小正常,非干眼症。符合条件的近视者睡眠中佩戴合适的角膜塑形镜,白天起床后摘下。
如果孩子诊断出弱视、斜视等情况,林医生介绍,孩子需要配镜或者手术矫正。
市面上的近视治疗仪靠谱吗?
林医生表示,治疗仪尚未有相关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因此疗效不可靠,家长勿盲目购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