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区最早别墅区:华侨新村欲“蝶变”

泉州网   2016-11-09 15:24

­  被列为市级“社区营造”五个示范点之一——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祖国号召,许多侨居海外的华侨纷纷归国,落脚泉州老城区华新社区内。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屋造房,一幢幢中西合璧、颇具闽南风格的别墅,出现在北门街畔,前后共5排48幢建筑,形成了如今的华侨新村。近年来,随着泉州整体打造创意文化区,华侨新村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很多房子已经出租改成了咖啡馆、餐馆,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人气。作为城区最早的别墅区,华侨新村被确定为“社区营造”示范点之一。

­  昨天下午,记者在开元街道、华新社区“当家人”的带领下,走进这片欲谋“蝶变”的老街区。已有近六十年历史的华侨新村,尽管当年的第一代华侨已经看不见了,现存的房子也几经修复,部分甚至已经倒塌,但是片区内正当壮年的大樟树,不仅见证了片区的起起落落,更为现在的人们提供了一片阴凉。

­市民骑着“小黄人”穿过华侨新村

­  ■居民商户吐心声

­  五十多年的老住户

­  希望营造出新变化

­  昨日下午,在华新社区黄主任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华侨新村4排6号,一辆越野车紧贴着大门停靠在路边。里面居住的是80岁的老黄夫妇,从1961年搬进4排6号起,他们已经在这里住了五十多年。

­  听说华侨新村将进行社区营造,从边边角角改善社区的基础设施、交通、卫生等问题,老黄夫妇十分开心。“这两年私家车越来越多,门口都成了停车场,而且不少车都紧贴着大门停放,我们出门都不方便了。”老黄期待,社区营造后,自家门口车辆乱停放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

­  老黄介绍,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外面都还是土路,是他牵头与邻居一起出资铺了水泥路,只是年久失修,如今外面的水泥路已经坑坑洼洼,他希望未来的路面可以平整些。

­  今年80岁的老黄还保持着晨起打扫卫生的习惯,他感叹道,这些年来,随着商家的入驻,华侨新村的垃圾也多了,打扫家门口的水泥路时,时常看到快餐盒、饮料瓶等垃圾,他期待,未来这些卫生问题能得到解决。

­  “华侨新村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区,我想进行社区营造后,这里的小毛病都会被整治,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它越变越好。”老黄表示非常期待社区营造将带来的新变化。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南安今年底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 100
  • 利昌涂覆膜扩建项目预计明年6月完工
  • 中共南安市委组织部关于陈信阅同志任前公示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