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鬼才”黄永玉作品汇展与新书首发式28日在泉州举行

泉州网   2016-09-29 17:07

­  有“画坛鬼才”之称的黄永玉,1924年出生,湘西凤凰人,国画大师、著名作家。其画风格独特,介乎传统与现代间,传神中不失谨严锋芒;其文看似平实,实则淬炼日常生活语言入文,于平实可亲中露出别样质朴情怀及平凡的生活智慧。

­  “画坛鬼才”黄永玉

­  1937年秋天,12岁的黄永玉因战乱从家乡湘西凤凰辗转来到集美学校求学,后又奔波于安溪、德化等闽南地区,并在开元寺与弘一法师有过一面之缘。在家破国难中成长、在流浪和闯荡世界中升华的黄永玉,始终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的美,用真诚的情怀记录那个特定时代的风土人情。

­   昨日下午,“我的文学行当—黄永玉作品汇展”泉州专场在泉州海交馆举行开幕式,同时举行的还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的新书首发式。

­  开幕式上,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作家李辉将由黄永玉亲笔写的“泉州常在心中”书法赠予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代表出版社赠送《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给泉州海交馆、泉州市图书馆、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方还举办《黄永玉的文学行当》讲座,李辉和复旦大学教授张新颖与众多黄永玉的“粉丝”分享了作品背后的故事,共同感受黄氏创作的文学魅力。

­  据了解,《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的主人公张序子,是黄永玉先生对自己孩提时在泉州生活的自画。黄先生将他的幽默和快乐融在了其中。在书里,你看不到悲苦、听不到怨恨,却能在风趣之中得到许多回味。

­  黄永玉先生深爱着泉州。泉州的古城、试剑石、 老君岩乃至方言,在他的眼里都是鲜活的历史,此次展览的一百幅图片,皆取自《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

­  该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巴金故居纪念馆、湖南美术出版社、泉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泉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泉州晚报社、福建省闽南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泉州市教育局、泉州市图书馆、泉州市作家协会、泉州市新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联谊会、集美陈嘉庚纪念馆、安溪县博物馆协办。

­  据悉,黄永玉画展将持续到10月28日。

­  “泉州常在心中”走进大师黄永玉的艺术世界

­  核心提示

­  从湘西凤凰走出来的著名艺术家黄永玉,是一个经历了大时代的人,艰苦跋涉、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的人生充满传奇,丰富的人生经历也丰富了他的艺术旅程,他的书画像行云流水般不拘一格。

­  黄永玉曾经说过:“艺术要让人高兴,让人没有距离。”一句话把大家眼里深不可测的艺术说得通俗易懂,这也就是黄永玉一直为大家所喜欢的原因。

­  □本报记者 曾广太 曾于里/文 吴刚强/图

­  观众在观赏黄永玉的作品

­  浪迹天涯 情系泉州

­  昨日,虽然“鲇鱼”带来了不小的风雨,但黄永玉的画展与新书发布会如期举行。

­  “黄永玉的书画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今天我们举办这一活动,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助力泉州文化在新形势下大繁荣、大发展。”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表示,黄永玉浪迹天涯却情系一方,当他的足迹踏上泉州的那一刻,他就与泉州结下了不解之缘。泉州的独特历史、海丝文化、风土人情,深深地吸引了少年时期的黄永玉。他在这里遇到了许多传奇人物,如弘一法师、妙月和尚、背母亲散步的大孝子秦秀臣,这些在黄永玉心里一放就是70年,70年后这些美好的往事、温暖的记忆都化成了文字,向我们展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泉州的风土人情。

­  “泉州是这次展览的第六站,也是黄永玉老先生在心中常常挂念的一座美丽城市。此次展览展出的一百幅照片,皆取自《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这本书。书中主人公张序子在泉州的各种趣事,有助于引领我们走进这位大师心中的泉州。”湖南美术出版社社长李小山说。

­  黄永玉为本次活动题词:“泉州常在心中”

­  不书痛苦 悲伤成诗

­  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是一部体量巨大、内容厚重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他从1945年就开始构思了,真正开始写作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在《芙蓉》杂志上连载了一年,后来停了,没有继续写下去。黄先生重新拾笔是在2009年,这个时候他已经86岁。在李辉的牵线下,从那开始一直到现在,《收获》杂志每期连载《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先生也如约把他写的作品一期不落的交给杂志发表,至今已经延续了7年。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把第一部《朱雀城》结集出版,一共是三卷本。

­  今年,黄永玉出版第二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卷,这一部分是他2013年到2014年期间创作的内容。《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所反映的中国可谓是苦难深重,但是这部作品却叫无愁河,为什么呢?黄永玉说:我就是一块泡在泪水里的石头。他说得非常明白,悲伤很误时间,有人因此送掉了半辈子的光阴,把悲伤当成诗那会好过一点,悲伤跟快乐一样有时候很荒谬。所以黄永玉不渲染痛苦,他要写沿着家乡的大河顺流而来的张序子带着朱雀的胆气和朱雀的基因一路顽强野蛮生长的成就,这是黄先生为什么写《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的主旨。

­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册中,黄永玉主要描写主人公张序子在安溪求学的经历。黄永玉笔下的安溪风景摇曳,温情迷人。 这册的结尾写道:“放眼望去,天边一抹蓝色影子顶上有两个浅尖尖,那就是泉州城和它的东西塔。离行人脚板站立之处还有十二公里。不用问路,怎么走都能到泉州。”于是,在《八年》的中册里,我们跟随着黄永玉来到了泉州老城区。他写泉州的东西塔,“十几里外能看得到它的影子,一千多年毫发未损,巍然屹立,塔风阵阵,只想磕头”;他写清源山的老子雕像,“雕刻的神貌实在高明之至,笑眯眯对着来往过路行人”;他写泉州的洛阳桥,“这桥,是艺术品,不叫工程,纯人力手工,纯人的头脑智慧”。

­  “在黄永玉书画里面,你看不到悲苦,听不到怨恨,却能在风趣之中得到许多回味。”《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责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刘稚说,黄永玉的创作横跨文学、美术等多个艺术领域,他的作品皆以20世纪中国的变迁史为背景,不管是家乡湘西凤凰还是泉州,透过他妙笔生花的语言和浓郁的笔触,透过他人生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个人的记忆也是这个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不可分。

­  著名画家左汉中等人在观展

­  结缘泉州 难以忘怀

­  如此传奇的作家,如此传奇的作品,为什么两次新书的首发仪式都选在泉州呢?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与泉州的深厚情缘。

­  1939-1946年这八年间,黄永玉在安溪、德化及泉州老城区生活了将近六年时间。

­  1937年春天,十三岁的黄永玉独自离开故乡凤凰,前往集美学校念书,当年冬天,因战争爆发,黄永玉随学校搬迁到安溪。正是在安溪,黄永玉开始学习木刻,走上了艺术之路。在安溪的这段时间,他的处女作木刻《下场》发表于《大众木刻》。1940年,黄永玉从安溪来到德化,在一家瓷器作坊做小工,他与几个同样热爱艺术的青年沉溺于艺术的梦想之中。1941年,黄永玉离开德化,来到了泉州老城区。

­  抵达泉州不久,他进入福建省地方保安军所属的“战地服务团”。在战地服务团黄永玉有了自己的小天地。他有了一间单独的房间,门口挂上了“美工室”的牌子。在这里,黄永玉遇到了比他年长十岁左右的战地服务团团长王淮。王淮给了黄永玉如兄长般的关心和照顾,也给黄永玉带来了轻松和快乐。王淮还倡议帮黄永玉印制了毕生的第一本画册——木刻集《闽江烽火》。对于黄永玉来说,在泉州的这段时间是他人生的转折期。在王淮的熏陶下,一本薄薄的木刻集一下子让这个漂泊者更加自信,艺术上也更加成熟起来。

­  从1937年冬到1943年秋,黄永玉在泉州待了将近六年时间。这段时间的经历一直让黄永玉难以忘怀。黄永玉之子、香港画家黄黑蛮曾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流浪的人,父亲本应生活悲惨,但他却对泉州充满了感激之情。”在《八年》上中两册里,他关于泉州这近六年的经历记述有六十多万字,而关于泉州的绘画也有100多幅,如他所说:“泉州常在心中。”(记者 曾广太 朱彩云)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晋江开展 “牵好手中绳,做文明养犬人” 文
  • 晋江迅速开展雨后清淤排涝工作
  • 石狮:暴雨中交警撑起交通“平安伞”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