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中山路陈光纯故居 国庆期间将进行3个不同主题的展览

东南早报   2016-09-28 10:41

陈光纯故居

清末东西塔

清末文庙考棚

清末清净寺

­  10月1日,位于中山路345号的老华侨陈光纯故居将打开大门,成为泉州市民回味古城味道的展馆。作为“67年国庆、67载古城”总展览的重要展示平台,这里将有“口述·文学影像与空间台湾交大建筑竞图展”、“泉州古城百年沧桑老照片展”、“记忆·在地人文纪录片展映”3个不同主题的展览同时展出。

­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中山中路345号的陈光纯故居,经过整修,这幢洋楼的模样恢复如初。国庆期间,这里将设3场展览,在充满南洋味的“番客”老房子里,展出大量的泉州老照片及泉州记忆,带您完成一场时光穿越,感受古城韵味。

­  1921年,著名的南安籍旅菲华侨富商陈光纯建起这幢三层洋楼,为泉州地区较早兴建的洋楼之一,十分气派。然而,时过境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幢洋楼由于无人管理,砖墙倾斜欲倒,倒下的树根穿破墙体,荒草重生。直至日前,泉州市公房所对其进行维护修缮,它才得以恢复原貌。

­  洋楼连拱连廊红砖柱,大小拱券的拱心无一例外嵌入白色花岗岩,栏杆压顶石板也是,并且饰有祥禽、瑞兽、折纸花卉等,洋楼两侧的墙壁、外廊拱券的内侧都刷成了白色,与红色墙体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  许是为了修旧如旧,洋楼的木梯、房门都用原汁原味的木板制成,打开侧门的小木门进入房间,三个房间接连在一起,当连接的两个小木门打开时,在第一间可以直视到第三间。房间内,师傅正在安装白色射灯,他说:“这里要布展了,我们争取这两天完成射灯的安装。”

­  ●展览预告

­  台湾学生“改造”故居记录“口述历史”

­  展览:《口述:文学,影像,空间——台湾交大建筑竞图展》

­  策展人:刘宇扬、潘陶

­  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研究所2016年第六届全所竞图邀请知名设计师刘宇扬作为总出题人、评审团总主持人及总策展人。刘宇扬将陈光纯故居的改造设计作为学生竞图活动的主题,意在进行一种空间的实验,也是对“口述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演绎。

­  刘宇扬介绍,此次展览以中山中路345-1号三层老宅为基地,学生们从结构、材料、建构、功能和脉络等方面的因素出发,将这个小巷子和这栋房子的内院重新设计并开放给公众使用。各组学生分别从《他们在岛屿写作1》纪录片系列中的六位台湾文学大师中选出一位,并根据他们对这位作家、他的叙事和这部电影的理解,将这座历史建筑设计为一座古城内的“口述历史博物馆”。

­  据悉,口述历史采集亭原型为边长900mm,高2.4米的四棱柱,以数码切割的木结构与杜邦纸形成单元模块现场拼接而成,亭子内部空间设有现场录播装置,便于来访者在此记录下属于每一个人自己的口述历史。

­  “这栋建筑将不仅让人们对这位作家和他的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将成为推动、收集和传播‘口述历史’作为个人创作的重要机构。”刘宇扬说。

­  竞图活动于2016年9月22日在台湾“交通大学”建筑系馆内圆满落幕,共有57位学生参与其中。

­  百年老照片展出唤起古城保护意识

­  展览:《百年沧桑——泉州古城老照片展》

­  策展人:梁晓冬

­  最近的一百年,是古城泉州近代发展史上尤为重要的时期,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忆的片段。“百年沧桑——泉州古城老照片展”将再现古城泉州百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唤起这座城市逐渐淡去的历史记忆。

­  据悉,此次展览,从策划筹备到收集材料短短的两个月里,经过多方努力,共征集到1500多幅有关泉州古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民众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照片。策展方将优先选出部分照片,并分为《珍藏照片》、《闽南民居民生》两大专题与广大市民分享。

­  策展方透露,今后还将陆续推出各种不同的专题,而且他们希望借此引起广大市民对古城的关注,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古城保护团队,为古城泉州增加美好的记忆。

­  短片记录西街日常复刻匠人精神

­  展览:《记忆·在地人文纪录片展映》

­  策展人:蔡舒翔、洪丹阳

­  人上了年纪便爱上了回忆,然而时光飞速,人老得很快,或许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健忘症、甚至突然离开,记忆便灰飞烟灭。记忆是脆弱的,如何留住记忆?设计师们决定用这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开启一次关于故乡和时间的回溯之旅。

­  设计师们寻访西街居民的日常生活,找到被机械时代抛弃的手工业者,记录南音琵琶和布袋木偶头制作工艺……用《西街记忆》、《纸匠》、《偶遇》和《物·非物》四部纪录短片拾起人们不再耳熟能详,却又真实鲜活的记忆碎片,为逝去的匠人情怀倍感唏嘘,体会一门地方艺术绵延流传是何其幸运,因其背后有太多的坚持与不易,“记忆·在地人文纪录片展映”主题展也由此展开。( 记者 麦彬彬 李菁李 心雨 泉州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泉州府文庙大成殿数字化保护项目启动
  • 雪域高原的“生命接力”:惠安援藏医生书写
  • 潮声|浪涌成功志 潮连两岸心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