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幸福6·智造】智能生产 解放劳力提效益
闽南网9月28日讯 泉州市经济总量连续十七年位居全省第一,最大的贡献者就是民营经济,鞋都、衣都、石都、瓷都、茶都、香都,个个都响当当。
这些年,杨勇凡感受最深的变化,就是生产越来越智能化
泉州的产业为啥这么猛?因为创新。过去五年,还因此拿下了两个国字号的基地。以制造业立市的泉州,过去五年生产线都发生了哪些巨变?不妨来听一听,从1993年就到恒安集团上班的杨勇凡是怎么说的。
见到杨勇凡时,身为总经理的他正和同事研究如何提高生产效能。
“这么大一个生产基地,目前只有400多个员工,就是因为智能化。”杨勇凡说,2014年,公司开始花大力气应用智能生产线,除了更新先进的硬件设备,还导入SAP系统,从软件方面进行了内部提升。
订单式生产,少批量、多批次,效果是明显的。“过去对市场销售预测不准确,带来高库存。SAP系统能够根据销售状况,制订生产计划,再安排原材料采购。”这缓解了杨勇凡长期的焦虑:打通了公司内部协同化运作,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提高了。
3000多平方米的卫生巾生产车间里,6条自动化生产、包装流水线就像立交桥,穿梭交错;另一个角落,3台机械手严阵以待,打包好的箱子从流水线过来,机械手感应行动;无人穿梭车接货并送到仓库,在根据电脑指令放入货架,送到装车口。偌大的车间,工人寥寥几名。
“这些人的主要工作,是巡查流水线的产品有没有异常。”杨勇凡颇为自豪,总投入超过6亿元,主打高端卫生巾、纸尿裤,智能生产线、机器人、无人穿梭车、自动堆积机、国际先进仓储系统、无人化高架立体仓库,满满都是高科技!
从产品生产到成品入袋、包装、装箱、入库再到出库,自动化贯穿始终,一气呵成,这只是恒安智能化生产项目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升级的一个缩影。
“人工成本降低了,例如包装,只需要原来的一半,可以减少成本约70%;品质提升了,次品率从原来的3%降到1%多点;仓储空间也全方位瘦身,立体仓储只有传统仓储的1/4,运行成本仅为传统的1/3,效率还提升2倍以上。”杨勇凡感慨,18岁入职,转眼24年过去了,感受最深的变化,就是生产越来越智能化,而且未来还会继续加速。
【解码幸福】 智造“生产力”
面对科技变革,泉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和实施《泉州制造2025》为抓手,成绩斐然。
给钱。市、县两级的企业年度最高补助,高达1000万元;2014年到2016年,省政府每年统筹3000万元支持泉州“数控一代”,2015年还一次性奖励泉州3000万元。
引才。利用“平台+项目+人才”方式,相继引进和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33个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聚集相关高端人才700多人。
应用。2013年底率先启动“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今年3月启动“21211”工程,根据量化目标深入推进“数控一代”。
“2”:申报两类国家智能制造项目,国家智能制造专项、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1”:今年全市企业数控化率提高10%
“2”:建设200个智能制造示范企业
“1”:推广1000台国产华数机器人
“1”:培养10000名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海都记者 徐锡思 王金淼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