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登东西塔探因 揭秘十年体检和修缮施工要点
西塔三层以上的浮雕下均有脱落的石屑
陈青:三四年实验比对调配勾缝灰
1999年是陈青第一次看到东西塔,“塔身外墙石头的表面已有些损坏了,但不妨碍塔的美丽。”那年她第一次进入塔内,沿着塔外窄窄的走廊把每层外墙的石头看个详细,“当时最想看的是塔外的石头浮雕,并研究石头表面风化的情况,在印象里,那时塔内相对平整,病症并不很突出。”
2006年她同沈阳一起,参与了东西塔的调研保护,主要负责石头之间勾缝灰的研究。这次登上东西塔,塔内的漏水已较为显著,“塔内石块没有石刻,漏水的地方都已经出现了空鼓和起翘,将勾缝填齐,防漏水很关键。”
此后,她花了三四年时间,专门做勾缝材料的各种配比实验,比对各种数据。终于选定使用传统的蛎壳灰作为勾缝材料,并对配方比例做了最精细调整。
2014年,带着这个全新的勾缝材料,她和调研团队一起,用针孔注射入选作实验的勾缝内,并对这些勾缝进行了2年的观察。“这种传统的方法,是目前发现的填补东西塔最成熟的材料了,也是本次修缮的配方。”
姚洪峰:东西塔风化的加剧感受最深
作为泉州文保专家,姚洪峰不时就要到东西塔下转转。
他对东西塔的调研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时和华大的老师,做了一次长达5年的塔身监测,专门研究塔的结构变化。”扛着全站仪,盯着仪器上的数据,在旁人看来漫长又枯燥,可是一心扑在古建筑上的姚洪峰却觉得,“只是5年,还是偏短,观测的时间可以再长些,得到的结论也会更精确。”
让姚洪峰开心的是,根据《世界文化遗产地》的要求,今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对东西塔实行长期监测,“这将会成为一个长效机制,甚至包括整个开元寺都在长期监测的范围内。”
“2006年至今的调研,我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也比较全面了,今年把修缮方案提交到国家文物局,一次就批复通过了。”姚洪峰说,其实2009年就有酝酿要做一份修缮方案,“一开始是想做表面风化修复的,勘察越深入,发现防漏水才是最紧迫的,所以才调整了方向,有了今天的这份设计方案。”
十年来,姚洪峰感受最深的是:东西塔表面风化的速度一直在加快。每上东西塔,除了调研墙上石雕的状况,他都会习惯性地再看看脚下,“地上又是一层的脱壳,这是从石头表面的空鼓上掉下的一层层皮。就像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不保养,老化的速度也特别的快。”
【解密施工】
工人要学熬糯米浆 朝向塔身的钢管要包好
目前修缮方案已定,待施工方选定后,沈阳、陈青将负责为施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
“施工人员将是来自泉州本地的、技艺娴熟的勾缝泥水工。”沈阳说,本地人对东西塔的建筑、材料、做法、工艺等都会比较了解,开工前先教会施工人员怎么调配勾缝材料,灰、砂、糯米浆、红糖水要严格按方案里的比例来。届时,他们将先教会施工人员按重量来进行配比,怎么发灰、糯米浆要怎么熬,做多稠,也都将一一讲解示范。
本次施工,东西塔都将搭设脚手架。“2014年调研时,我们也有请本地的施工队帮忙,这次搭设应该是参照上次的。”陈青说,搭设脚手架的最基本要求是不能对东西塔有二次伤害。到时地面将进行铺垫,可用木板等材料;而每根搭设的钢管,只要末端是朝向东西塔方向的,都要进行包裹;塔架的钢管都不能架设在东西塔的石材上,要与东西塔保持一定距离,留出操作平台。
为了保持四周塔架的平稳、抗风,每一层的塔架将会通过塔身的门洞连接,要求钢管不能触碰到塔的任何构建。“塔内正中有塔心柱,不能直线连接的,到时可能用钢管围绕塔心柱再做衔接稳定。”陈青说,这部分她将全程跟进指导。(海都记者 刘燕婷 陈紫玄 实习生 严玉莲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