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泉州老市长王今生——浓浓乡愁铸就的今生传奇
王今生(中)在1985年6月召开的中国南音学会成立大会上,力陈南音的重要地位。
不遗余力促传承
1982年,国务院公布泉州为我国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海内外泉州人莫不欢欣鼓舞。如何守护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泉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应如何发掘保护、如何发扬光大?一个酝酿已久的想法,在早已离休在家的王今生脑海中产生了。
1983年,王今生写信给当时的省委书记项南,倡议成立民间组织“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以集结志士学人,采取有效措施,为保护和管理好这座文化名城贡献力量。这一倡议当即获省委、省政府批准与支持。
此后,由王今生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的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团结了一大批文史界的中坚人物,不时为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并逐步开展了保护和整理工作,开研讨会、办杂志、出专著,涉及海交、方言、南音、戏曲、民俗、宗教、武术、建筑等领域。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南音学会、泉州南音研究会、泉州方言研究会、泉州南少林研究会等文化团体先后成立,《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通讯》《泉南文化》《泉州方言》等刊物纷纷面世,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
王今生主持编撰的《泉州古建筑》专著,第一次总结了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法式,可说是开山之作,出版后带动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研究热。1992年至1994年间编纂出版的《泉州历史文化丛书》(共6册,100多万字),在泉州以至闽南地区更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南音堪称泉州的传世之宝,对其保护和传承,王今生也费尽心血。上世纪50年代,泉州南音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时任泉州市市长的他深感切肤之痛。1958年,经福建省文化局(现文化厅)批准,“泉州民间乐团”(泉州南音乐团前身)在他的牵头组织下很快成立了,泉州南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乐团成立后,具体教学研究计划他亲自参与制定,对师徒们的教与学他也了如指掌,生活上更对他们关心备至。
王今生认为,泉州南音应该界定为古典音乐,而不仅归属于曲艺范畴。上世纪80年代初“复出”后,他亲自请来了抗战时期在新加坡时的老领导、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赵沨。1985年,他与赵老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了中国南音学会,隶属于中国音乐家协会。当时,海内外南音界的专家学者连续几年汇聚泉州,一起探讨研究南音及其历史源流、发展规律,汇集了许多极有价值的论著。
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泉州市南音艺术家协会主席陈日升说:“王老上世纪50年代成立‘泉州市南音研究社’,1960年抢救性组建泉州民间乐团,主推召开两届全国性的南音学术讨论会,推动确立了泉州南音今天的地位,也为南音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做了坚实的学术准备。”
除了南音,对泉州的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今生都抱有极深的感情,倾尽全力支持和保护。他知人,也敢于用人。高甲戏《连升三级》的编剧王冬青和《泉州木偶戏线规》的整理者吕文俊,都是在身陷囹圄时由王今生担保出来起用的。今天再回首看,他们都为泉州文化艺术留下不朽著作。
人去政声留佳话
2009年7月3日,王今生走完了94年的人生旅程。举殡之日,灵堂里里外外摆满了层层叠叠的花圈,市区南俊巷到东街两旁站满了泣泪送别的市民……泉州人民对这位卸任49年的老市长由衷地敬重爱戴,依依不舍。
“由于工作需要,我有机会多方面了解、熟悉泉州的历史文化,并决心为弘扬泉州文化多做一点贡献。终因学识水平及种种因素限制,夙愿难酬,以致带着难以言喻的遗憾离开了工作岗位。”王今生晚年袒露的心路历程,至今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孬性地(坏脾气)”、“大喉咙空(大嗓门)”、“妥直(耿直)”、“谁不照起功(规矩),就骂谁”……在大家眼中,他是位个性突出的老市长,敢说、敢骂、敢笑,群众关系却很好。甚至他的嬉笑怒骂,都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他经历过的个人屈辱,他不无“委屈”的家庭境况,他自己却只字不提。
从参加工作开始,王今生就没住过公家房子。南俊路佛教义诊所楼上一套90平方米的老单元房,一直是他和妻子陈碧瑜租住的居所。他去世后,陈碧瑜仍然住在这里。“到今年,房子的30年租期已到。”王今生的长子王建平说,“母亲不得不搬离了。”
1958年国家精简机构,压缩干部编制,他响应号召,带头为在省侨委工作的妻子陈碧瑜办理“下放”,再未落实过工作。至今妻子没有退休金,不享受医保。
这一切,只因为王今生说过,不能增加政府的负担。
他还要求六个子女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锻炼。子女们都不靠他的关系安排工作。
他生活节俭,穿的衬衫全部打过补丁,就连一条洗脸毛巾,也多次缝补过。但是,他在捐款、赠送方面却慷慨大方。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他马上捐出1000元作为特别党费。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一些收据,才知道他生前一直资助着几个贫困学生上学……
“王市长家家风好啊!”老同事和街坊邻居们这样评价。而在海内外侨界,王今生的清正为人与公正处事也有口皆碑。
1989年,旅菲爱国侨胞林志中想为家乡做点公益事业,便托人找到王今生。出于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的考虑,王今生建议捐建一所儿童医院,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拟好了医院的三个草图。此举令林志中大为感慨,再也没有捐资顾虑,原定300万元港币的总捐资增加到了430万元港币。林志中说:“王今生办事,我放心!”
“海内外集资的钱,每分都来之不易,不能少爷作风,大手大脚。”他常这么告诫工程承建人员,对什么建设款项该及时付、什么不应枉花,他掐得很紧。离休后,他受委托主持修复文物古迹、兴建公益事业,经手的款项有1亿多元,全部来自民间捐款,他悉数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建设以及社会公益事业,对自己却节俭到苛刻的程度。
“我一生不怕苦,人生的艰苦我都知道,所以有困难的人来找我,我都会帮忙。”扶助苦难、心系民生,王今生身后留下了一段段佳话——
1954年他开始到省侨委工作,为安顿难侨,规划在永春建北硿、天马农场。归侨尤扬祖捐资引种柑橘,但没经验。于是,王今生专程驱车去同安,延请一个老农到场传授种植技术。今天永春已成为柑橘之乡,谁知道王今生当年请的“专家”竟然是个“四类分子”。这在当时需要何等的魄力,冒着多大的政治风险!
为解决老百姓到大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989年,王今生牵头组织在市区南俊路开办了佛教义诊所,至今仍惠及许多市民。而他自己则不轻易看病,即使晚年患有白内障,手术费用是一只眼睛3000元,为节省公家的医疗费用,他竟要求只对一只眼睛动手术,说能看得见就可以了。
“他的一生,为‘人民公仆’这个闪光的词汇提供了一个生动具体的注脚,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人生价值取向很好的参照物。”省政协原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市首任市长许集美生前如此评价……
在今天的泉州,重新追溯王今生这位老市长的乡愁情怀,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每一段历史时期,这座古城都会涌现一批“王今生”。而只有一个城市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这座城市骄傲;只有一个城市能够敬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有信心,相信这座城市的明天更美好。
王今生勇于担当的作为、清正为民的胸怀和执著无畏的信念坚守,正与他的传奇故事和他聚拢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力量一起,慢慢地走进岁月深处,成为“文都”泉州的品格风骨,让我们的乡愁永怀芬芳。(吴 芸)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