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引航员海上历险记 曾被误为是“接水管的”

2016-07-11 15:04 来源:东南网 0

­  □关注“中国航海日”

­  “熊猫交警”

­  记者带你亲密接触泉州引航员,他们曾被误以为是“接水管的”

­在斗尾港,30万吨的大船,需要引航员指挥6艘拖轮,才能靠泊

­  闽南网网7月11日讯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海都记者带你走进一个特殊的职业——引航员。他们活跃在航道上,被誉为“水上国门形象第一人”;他们的行业因人员稀少,被称作“熊猫行业”。目前,全国引航员有2000个左右,而泉州引航站只有21个引航员。近20年来,泉州引航站每年要引航2500到3000艘的船舶。

­  衬衫整齐地折进裤里,肩头的徽章上绣着“POLIT”,陈振星和朱子煜一身行头庄严飒爽。海风过耳,乱了老陈的银鬓。快艇在一阵阵浪花中起起伏伏,水花湿了裤脚,师徒二人却站得稳稳当当。

­  前一天傍晚,他们收到了这一天的工作安排:有两艘船舶清晨将要离开石湖港,需要引航员。随时待命、出发、引导,保证船舶安全进港与离港,这就是引航员的日常。

­  有人以为

­  我们是接水管的

­  凌晨5点,深蓝色的天和海面暧昧相接。从后渚港乘坐接驳船,不到半小时,抵达目的地石湖港。这艘1万多吨船“仁建号”,将开往青岛。船长是个壮实汉子,看到老陈和小朱来了,热情地打着招呼。

­  小朱站在船的右翼,眼神专注。他几声令下,解缆、绞锚,待锚离海床,左满舵、鸣笛……一声声引导,由小朱传达船长,再由船长下传,船舶慢慢离港。

­  “除了我老婆,很多亲戚朋友都不明白我在做什么,只知道我在海上工作。”小朱说,引航员也叫引水员,有人以为他们是接水管的。

­  老陈解释,引航像代客泊车,当船舶驶入或驶出港口时,出于安全考虑,船长一般会申请引航。但船舶和汽车不同,受潮流、风向等因素的影响,船舶如果朝着目标直线行驶,反而会偏离目标,若有轻微的磕碰,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  “船舶的靠泊和驶离,是驾驶船舶中难度最大的环节。”老陈说,“要算风向算潮汐,把巨轮‘推’上岸。”因此,这引航员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对当地港口情况了解,还要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和知识,从助理引航员转正,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引航员冒险爬软梯

­  海上藏着惊险

­  也藏着惊喜

­  每次工作,引航员都是乘坐接驳船,通过大船放下的软梯爬上大船。“风急浪大时,软梯啪啪地拍着船体,有时软梯和小驳船有三四米的高度差,我们必须在驳船处在浪的最高点时迅速爬上软梯,否则就会被小船挤碰到,稍有不慎都可能掉到海里。”老陈说。

­  尽管如此,朝夕相处的大海,也藏着很多惊喜:夜里,能见到繁密的星星;小朱三年来,近10次看过白海豚孤独地跳跃,还曾有同事目睹过“蓝眼泪”;这些年,老陈亲眼见证了两岸的房子像春笋一样长高,两岸的灯光慢慢地点亮黑夜……

­  这两天,泉州港务管理局引航站朱站长引航了一艘30万吨的超大型船舶。船长是印度人,朱站长全程用流利的英文与船长交流。这艘“巨无霸”需要靠五六条拖轮协助靠泊,朱站长始终站在驾驶台指挥,同船方和码头方协调。从引航员登船到船完全靠泊,整整用了近6小时。(海都记者 陈莹钰 田米 通讯员 苏德辉 文/图)

新闻推荐

到头了;
下一条:泉港一男子将邻居婆媳扔下楼 阿婆和孕媳腹中胎儿均死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