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制锣师黄成余:敲敲打打36年 练就一锤定音

2016-06-30 09:52 来源:闽南网 0


反复锤打成的铜饼压成锣型

反复锤打成的铜饼压成锣型

  每天一大早,黄成余就和妻子、儿子钻进作坊里,当太阳爬上树梢,作坊里的温度已逼近40℃,而黄成余必须身穿长衣长袖,否则,熔炉里跳跃着的火舌、锤打时的火星,都可能给他裸露的皮肤烫出几个狰狞的伤疤。

成型的铜钹抛光

成型的铜钹抛光

  作坊里,叮叮当当声响此起彼伏,原地站几分钟,就会满头大汗。熔炉里的温度要控制在1100℃左右,火候掌握要精准,烤久了容易裂,烤不足锤打效果就差,铜坯要煅烧烤红、轻敲锤打、泡水冷却、煅烧烤红等,来回数次回炉才行。

制好的铜锣(左)与铜钟(右)

制好的铜锣(左)与铜钟(右)

  所以,制锣首先是个苦活,以前要三个壮汉抡大锤轮流锤打,因此需要有充沛体力,一般干到50来岁就要“退居二线”,只专注于最后一锤。17岁那年初中毕业,黄成余开始跟随父亲黄平水学制锣,36年来整天敲敲打打,到如今练就了“一锤定音”的本事。

  黄成余的制锣手艺,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据史载,罗溪人黄瑞台被拐到广东潮州一户人家,养父是打铜能手,便将技艺传给了他,成年后巧遇时任两广按察司佥事的老乡黄士藻(明万历乙巳1605年科进士),经后者帮忙,黄瑞台得以重返故里,并将制锣技艺带到罗溪,后来还根据闽南南音盛行对乐器的特殊需求,自创研制了“十音铜锣”。400多年下来,除了采用空气锤锤打压制造型外,其余工序仍保持祖传的纯手工工艺。作为第十四代传承人,黄成余在2006年至2008年间,主力申报的“泉州十音铜锣锻制技艺(泉州)”接连被列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制锣就像是人生,最重要的往往正是那最后关头的断然一击。”黄成余说,从原料配比到高温煅烧、轻敲锤打、铸砣、调音、定音,制锣过程苦累、难学、成才慢,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愿学。眼下,黄成余最愁的还是传承人。

  实际上,在过去的400多年时间里,这一技艺一直严守“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如今,黄成余愿意敞开大门免费收徒。

  征集令

  许谦慎,一个无骨花灯老手艺人,坚持用手工磨刀,坚持点滴粘制,一个月只制一盏灯。

  黄水土,一个制鼓师,削牛皮绝技,厚薄只需感知“刀口像在冰面上划过,就差不多了”。

  陈清河,精通五种刀法,60年成就竹编“刀客”,薄刀拉丝,细可穿针眼。

  5月25日,海都报推出“‘留住匠心’——寻找泉州十八匠 弘扬工匠精神”特别策划,寻找像许谦慎、黄水土、陈清河这样的手艺人,以期用他们的工匠初心,守望泉州制造。在你身边,也有这样坚守匠心的手艺人吗?欢迎您来推荐。这里有两种方式: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或联系本报官微“海峡都市报大泉州”。(海都记者 陈建辉 王金淼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7月5日市区初招电脑派位 32对双胞胎申请捆绑派位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