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记忆档案馆征集 欢迎您分享古城的记忆
闽南网6月7日讯 今天的城市记忆档案馆,主角是64岁曾荣谋回不去的母校——开元儿童教养院。
曾荣谋在西街长大,小学6年都在开元儿童教养院学习成长。那时一学期的费用是2块7毛钱,全校20个班,1000多个小孩,每天把开元寺的每个角落都闹遍了。
长大后,上山下乡,他在大田一留就是一辈子。每年返乡,他都要去母校看看,忆一忆童年。1980年左右,他最后一次看到母校里还有学生在奔跑,再往后,学校关了,校舍一座座没了。曾荣谋说,现在开元寺僧人的宿舍,有部分就是原来的校舍。
这所开元儿童教养院,是否也定位了您的童年和小学时光?您是否也有关于当年校园的老照片和老故事?城市记忆档案馆,等您来丰富。如果您对曾先生的叙述有疑问或争议,也欢迎通过95060联系我们。
读者投稿
开元儿童教养院的童年
曾荣谋(退休人士)
泉州开元儿童教养院坐落于开元寺右侧,1959年始就读至完小,读上该小学有纠结有缘分。该学校是香港儒商胡文虎先生(生产虎标牌万金油)所捐盖的。
7岁时,约上童伴刘德友、陈明灿,3人带上户口本到市通政小学报名入学,在校门口报名处通过1~20数内加减测试合格(三人均未上过幼儿园),被告知另日即可上学。结果,入学时被转到开元儿童教养院就学,此时很纠结,误会“教养”二字是针对坏孩子所下定义,心里很不情愿,但书还是要读的。后来发现天天与名胜古迹开元寺、东西塔为伴很是乐趣,是其他小学无法可比的,校名是胡先生取定,并非贬义。对该校的纠结转换成情结。
学校遵循“德智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学习学分没有思想包袱,有童年的快乐时光,在思想、思考上独立放飞。学校把学习寓教于娱乐活动之中,开展赛跑、跳高、跳远、足球等体育比赛活动。有些项目在市小学生运动会获有名次,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平衡提高,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了不少骨干栋梁。
毕业班有50多名学生,仅一位姓何的同学患近视眼,究其原因,得益于学校老师鼓励同学们多参加户外活动。东西塔下是我班同学常去的地方。捉迷藏、踢足球、玩木制飞机航模等,但对踢足球记忆较深。选好对等人数,把书包当球门即全力角逐抗争,此项活动既锻炼身体又培养配合默契的团队精神。饿了、渴了,大街上用一分钱买大碗茶就能化解。可惜此活动没能坚持下来,说不定会有国脚产生。
这是我难忘的启蒙学校——开元儿童教养院,记忆爱国人士胡文虎和我的童年。
编读往来
1965年泉州市区 有了第一条公交
6月3日,“城市记忆档案馆”系列刊载了读者杨清丽《记忆中的衣食住行》一文。文中写道,“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泉州是没有公交车的。同学们市区出行,不外乎几种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三轮车。”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泉州没有公交车?读者蔡永怀留言,在他的记忆里泉州市区上世纪60年代末就有公交车了,只有一条线路,从体育场旁边也就是现在的黎明大学旧址,开到城南天后宫。他说,自己当年坐过这趟公交,印象深刻,而成立泉州第一公交公司在他记忆里是改革开放后的事。
泉州市区第一条公交线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辟的呢?泉州公交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黄艺荣解释,泉州第一公交公司是1965年2月份成立,同年开通了泉州的第一条公交线路,线路的始末从现在的聚宝街到现在的东门,“行车的路线不长,就几个站,车子是小巴车,费用单程几毛钱”。
征集令
书写一份 古城的记忆
人生最易逝的是时间,城市最易改的是容颜,追寻你与城市过去的点滴,用文字见证这份变迁,你想一起参与吗?
泉州市档案馆、市文联联合本报推出“城市记忆档案馆”特别策划,为泉州的童年众筹答案,献礼6月9日国际档案日。
你可以在来稿里写下童年时城市的街景,讲述过去年代里所特有的职业,回忆走过的古城山水,曾经看过的城市屋顶。
文章格式不限,字数在2000字内。投稿请备注“姓名+联系方式+古城记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270427085@,手写版平邮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厦15楼时政文化部;微信可咨询公众号“花巷”。如果你家中有一些老泉州的照片、影像资料愿意捐赠,也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联系我们。(海都记者 刘燕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