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上世纪50年代 泉州南门长啥样? 80岁的读者告诉你

2016-06-04 09:18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6月4日讯 80岁的林镇汉平邮递来一封书信,他说,看到了“城市记忆档案馆”征集老泉州的故事,自己有很多话想要说。

  上世纪50年代,他刚十岁出头。从小就在新桥溪(现新顺济桥)、伍堡滩头嬉闹,那时候的旧景就像老照片一样泛黄,却令人牵记。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老人说,这些地方都没了童年时的样子,自己以童年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希望读者也能看出那个年代朴素的童趣。

  林镇汉在文章里写道:“伍堡溪,溪宽水深,伍堡宫对面的溪边总有成堆成堆的大木头……叠得好高——这就是所谓的‘杉行’。”

  泉州市方志委办公室副主任许晓松解读说,伍堡溪的“杉行”专做木材生意,这个是源于宋朝的泉州知府建了“翼城”,将泉州南面的这个片区进行了扩充。水门巷刚好是翼城的护城河,也成了泉州最早的海关关口。宋元时代,水门巷的南边,晋江水一进来,就是当时的伍堡了。“当时的伍堡水域很宽,滩涂上也没有民居,从安永德一带运过来的木头,在伍堡靠岸,木头都直接被存放在滩涂上。以往的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木头成了重要的建材,伍堡成了杉木直接交易的地点和吞吐中心,在以往很是繁华。(海都记者 刘燕婷)

  海都记者 刘燕婷

  清晨市声

  泉州话说“卖什么呼什么”,有地道的泉州腔发出的吆喝声、叫卖声,是十分美妙动听的。

  每天鸡啼尾遍之后,小巷中便传来乡下女人的吆喝声:“倒尿!倒尿啰!”这是市郊菜农进城购买人粪肥。于是各家的女人都将粗桶(便桶)提到门口等着倒尿,接着就是一阵刷桶、倒水声。一分钱二分钱随意卖,大家也不甚计较,主要是将积了一天的废物清理干净。我家的粪肥是给一个叫阿满的女人包月,所以从不付钱,但不时会送些番薯芋、土豆以及薯签来,有时也留她吃饭,如走亲戚一般。

  倒完尿,随即可以听到一阵阵清脆的“五根草、叶下红、竹心”的叫卖声,这都是些降暑退火的凉草,顽皮的小孩就跟在卖草药女孩的身后高声唱道:“五更早,南散拖,呣着人,革心!”然后嬉笑着四散而去。

  接着是个老翁挑个小担,拉长了声调,抑扬顿挫地唱道:“卖小——依禾——奶豆!”小禾奶豆即豌豆,煮熟了撒些五香粉,做佐餐的早菜,香喷喷,十分可口。

  “碗糕、麻煎糕、油炸鬼!”老姆担里的食品是小孩子的最爱,听到叫卖声便缠着大人买吃,早餐就不必吃那无味的稀饭了。

  紧接着是菜蔬登场:

  “芥菜高丽菜、肖瓜,来买豆生、萝卜!”“豆干、豆腐啰!”“甜番薯、河市槟榔芋,保松的!”“酱菜条、香菜埔、豆油醋,来买豆豉面豉!”……

  小巷中热闹的市声,或高亢或委婉,或抒情或奔放,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别致的市井交响乐。

  溪墘帆影

  早先新桥溪泊着不少大木船,一艘挨一艘,帆影幢幢。野游不少网仔船,泉州人习惯叫“欧船”,这是一批水上居民,世世代代都吃住在船上,他们早出晚归,在新桥溪撒网捕捞鱼虾,勤劳地讨生活。

  站在新桥溪墘,看着川流不息的溪水和西边泊着一列列的大船小船,船家摇着小舢板在溪中来回穿梭。黄昏时分夕阳从山顶射下,映照满溪万道金光。入夜,船上的栀灯闪闪,与天上的星星遥相辉映,分不清是星是灯,其景色何等迷人,经久难忘。

  伍堡“杉行”

  当年的伍堡溪,溪宽水深,伍堡宫对面的溪边总有成堆成堆的大木头,用大马钉码着,溪里也浮满一排排的木筏,木筏的两端用竹绳相互连接在一起,还有不少锯好的大木板也堆在岸边,叠得好高——这就是所谓的“杉行”。

  “杉行”专做木材生意,老板们从上游内山顺水路放排贩运木材,囤积在伍堡溪边,销往各地。后来的“木材公司”设在伍堡并不是偶然的。

  伍堡溪边这些大木头堆可是孩子们的乐园,课余时间在杉木堆间尽情奔跑跳跃,到沙滩上捉小螃蟹,抓鱼捞虾,胆大的还可到木筏上踩水,嬉戏游泳,忘乎所以,其中乐趣,非城内孩子可比。(林镇汉)

  (原文有删减)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你家小区游泳池安全吗? 符合这19个条件才算合格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