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的“童年”是什么模样? 市民记忆中的衣食住行

2016-06-03 09:07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6月3日讯 撤地设市30年,泉州的“童年”是什么模样?泉州市档案馆、市文联联合本报推出“城市记忆档案馆”特别策划,为泉州的童年众筹答案,献礼6月9日国际档案日。

  活动引来读者关注。今天这一篇《记忆中的衣食住行》,写的就是1990年的泉州。作者杨清丽,长期关注本报记忆系列守望乡愁版面的读者,对她一定不陌生。

  从今年1月7日起的《七里路 七里庵》开始,杨清丽陆续在海都报发表了二郎巷、朋山古道、崇福晚钟、番客的乡愁、年味习俗等一系列泉州乡土文章。

  杨清丽今年43岁,是鲤城区一所小学的三年级语文老师。“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时,为了鼓励她写作,每天都和她一起创作,坚持了近十年。”她是晋江金井人,199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了当时位于学府路的泉州师范。对当时的泉州什么印象?“一条中山路,东西两条街”“没有公交车,没有公园”……

  更多当年泉州,欢迎阅读全文。

  【征集令】

  书写一份 古城的记忆

  人生最易逝的是时间,城市最易改的是容颜,追寻你与城市过去的点滴,用文字见证这份变迁,你想一起参与吗?

  你可以在来稿里写下童年时城市的街景,讲述过去年代里所特有的职业,回忆走过的古城山水,曾经看过的城市屋顶。

  文章格式不限,字数在2000字内。

  投稿请备注“姓名+联系方式+古城记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270427085@,手写版平邮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厦15楼时政文化部;或微信咨询公众号“花巷”。如果你家中有一些老泉州的照片、影像资料愿意捐赠,也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联系我们。

  杨清丽(教师)

  【衣】

  我在1990年考入泉州师院。关于穿衣,有句玩笑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忘了爹和娘”。

  入学久了,乡下土裁缝的手艺渐渐被嫌弃。那个年代没有连锁商场,同学们买衣服的首选地是文化宫夜市。遇到不用晚自习的夜晚,只要有哪个女同学说“要去逛夜市吗”,就会聚集一大群同学,浩浩荡荡走个30分钟。

  那时的夜市以卖衣服、鞋袜为主。每个摊位都很小,放两张条凳再支几块床板就可以做生意了。夜市上的东西不标价,先得问价。有这样一句话“泉州客对半说”,意思是说还价最少要打对折。摊主往往会来个“狮子大开口”,顾客大多有过吃亏经验:刚还价,摊主就说“算了算了,亏本卖给你”,价格估摸是高了;要是摊主一再追问“再加一点吧”,价格大概在合理的范围内;最有成就感的是,转身走后摊主挥着衣服说“卖给你算啦”,估计价格刚好在摊主可接受的最低心理价位上。

  转眼到了毕业季,这个夜市已经消失在我们生活中。1996年,几个同学曾寻访文化宫夜市,发现已经变成旅游古玩街。

  岁月流逝,回味文化宫夜市,昔日在不知不觉中涌上心头。

  【食】

  前几天,无意中打开学生时代的档案袋,一张面值贰两的旧饭票映入眼帘。

  读师院时,我们每月能享受国家补贴的30斤饭票和40元菜票,相当于免费吃饭。有同学戏称:“泉州师范,泉州粥饭。”同学大多把饭菜票精打细算节省着用。女同学一般是早上一两粥饭配一个馒头,多买一份一角钱的咸菜就叫做“奢侈”。

  师院的馒头蒸得很大,适合正在长身体的学生。一个馒头多少钱呢?还真不好算。我们买馒头时要准备好贰两饭票再加五分钱。没错,是分币。讲起这段经历,女儿一直怪我:“你不知道分币现在很值钱吗?当初怎么舍得用来换馒头吃?”

  女生胃口比较小,一般是菜票刚刚好,饭票会有剩余。所以,每到星期六中午,总能看到有女生提着一大袋馒头急匆匆地走。不用猜也知道,是要把馒头带回家分享。

  似水流年,白驹过隙,2010年7月同学聚会重回母校,看到学校食堂改为磁卡,菜色丰富。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昔日的饭菜票会和许多事物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情感会永远刻在心上。

  【住】

  毕业班时我们到晋光小学实习,早、晚要经过东街。

  我时常在早晨六点多穿过东街。那时的东街,临街店铺用木制的连排老门板,主要卖一些纯棉秋衣裤、搪瓷器皿,还夹杂着百货铺、小吃店、面包店……东街的房子大多是土坯瓦屋,没有骑楼,不少店门口用白色帆布支起遮阳棚,骑自行车的人怕热,总会从支架里边绕过去,时常不小心撞倒。

  东街是条慢街,早上行人还很少。偶尔木门板“嘎吱”一声开了,走出来的人直接端水在街边洗漱。也有家庭妇女挑来水,在路边洗起衣服来。走到东街第三巷口的井边,井沿已经被人围得铁桶似的,俨然是东街清晨最喧闹的地方。

  结束一天的实习回校时,刚好是东街最热闹的时候,路面一下子变窄了,市井气息扑面而来:杂货铺老板娘手里摆弄着脱漆的算盘,噼里啪啦地算着钱;小吃店的店主拿起薄薄的搪瓷碗,装进热气腾腾的美食;那家专门卖如意面包的小店外甚至会排成长队。

  我记得住在老东街的人,感受着他们最习惯的生活方式,那是一个年代的真实记忆。

  【行】

  90年代初期的泉州是没有公交车的。同学们市区出行,不外乎几种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三轮车。要是出市区,就坐公共汽车。

  那时没有旅游的概念,周末我们选择到同学家,也就是谁家附近有景点,一大群人赶紧出发,每个人除了车费,吃和住都在那位同学家。读师范三年,我去过崇武古城、清水岩、安海、鲤城江南、净峰……不花一分钱,游遍大泉州。

  1993年的一次放假,几位女同学计划着去安溪清水岩。回程时,过了泉州大桥天已经暗下来了。从旧车站走到学校,得45分钟左右,我们担心要错过晚自习了。没想到那天车上坐着的几乎都是学生,热心的售票员一问,当即决定:反正是晚班车,开到旧车站下客后,直接开到泉州师院。印象很深,售票员刚一宣布,车上的同学立刻鼓起掌来,还有人提议,唱一首歌送给司机、售票员。

  这段路距离并不长,但我相信,许多年以后,当时车上的人一定还会记得这温情的一幕。

  翻开二十多年光阴的记忆扉页,过往的衣食住行,单纯而美好。(原文有删减)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蟳埔顺济宫昨修缮落成 盛装民俗引来数百摄影师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