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第三季“温陵新孝典”出街 让孝的故事代代传承
老苏去世后,他的子女仍待许阿姨如母亲,对她照顾有加
回顾 3
“老爸走了,但我仍会把许阿姨当母亲看”
“老伴老伴,老来做伴”,许秀坠和苏温松,早年丧偶,晚年因儿孙征婚而相识、相伴着走了17年。
苏老伯原是泉州市区东湖社区老人协会的会长,经常带着许阿姨和老人们到处旅游,社区的文艺活动也是一项不落。两人还会每天相伴着,到公园健身散步。相互陪伴的那段日子,两个人都过得很开心。
一年多前,老伴去世了。临走前,他告诉许阿姨,“我走了,你也要好好过日子”。许阿姨的床头柜里,有五六本相册,翻着翻着,就红了眼眶,“这是去桂林,天气冷,我俩一人买了一套围巾帽子”。相片中许阿姨带着粉色围巾和帽子,冲着镜头乐,拍照的人,是老伴苏温松。
如今,许阿姨又成了一个人。她变得不爱说话,很少出门。当年她跟苏老伯结婚后,苏老伯的大儿子苏建立给他们买了房,如今一回家,看到空荡荡的房间,许阿姨就想起老伴。想念老伴了,就翻翻相片,可俩人的合照她不敢多看,一看又伤心。
苏建立曾和许阿姨说:“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可许阿姨怕触景伤情,最后晋江的儿女劝她回家住几天。
每天晚饭后,大儿媳妇就带着许阿姨到附近海堤散步聊天,还在家辟了一块地,让她养鸡鸭打发时间。平时有熟悉的厝边,热闹的环境,渐渐地,许阿姨不再那么沉默寡言。
逢年过节,泉州的苏建立也会请许阿姨来住几天。今年清明节,苏建立还特意做了许阿姨爱吃的润饼菜,请她回家来吃。
“老人过得开心最重要。”苏建立说,他尊重许阿姨的意见,也把许阿姨当母亲一样对待。父亲临走前,苏建立还给许阿姨买了一枚戒指。他说,当年老两口领证办得简单,如今经济条件好了,他给许阿姨补个礼物,也算是给老人一个念想。
许阿姨说,两边的孩子都很孝顺懂事。如今,她依旧想念着老伴,但在孩子们的关心下,也渐渐变得开心起来。
娶到孝顺的蔡玉华,是老庄最幸福的事
回顾 4
公公没住上新房 是她最大遗憾
上午10点多,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蔡玉华正在村民家中做建筑小工。
时隔四年,再见到蔡玉华,她每天仍要起早贪黑,照顾家人、种田和做工。虽然如此,她觉得生活已经眷顾她了:老房子已翻建成两层红砖房,患病的儿子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抱养的孙女乖巧懂事……
公公、丈夫先后双目失明,两个儿子均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症,蔡玉华从21岁起,就用瘦弱的身躯扛起这个苦难的家庭。
眼前一栋新建不久的两层红砖房是蔡玉华的家,房子四周还用石块围起一个小庭院。
“要感谢你们的报道,我们才会得到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忙,盖起这栋房子。”蔡玉华说,新房是盖好了,但公公没有住上就走了,这是她这辈子最遗憾、最不甘的事。至今她仍耿耿于怀:当初为何不早点借钱装修?兴许公公就能住上新房,哪怕一天也好。
在丈夫庄平珍心里,能娶到蔡玉华是他一生所幸。他理解妻子的遗憾,父亲在世时,玉华就像亲生女儿一样,悉心照料,无怨无悔。玉华不甘,是因为想让父亲享享福。
他常常会这样安慰玉华,虽然没住上,但至少摸过房子,父亲不会责怪的。那是前年6月,新房刚建好,玉华就立马搀扶着父亲,绕着新房墙壁仔仔细细摸了一圈。
新房一楼布局有些简陋,除了桌椅,没有其他家具。空荡荡的,把墙壁上破旧的奖状衬托得格外显眼。蔡玉华说,这些奖状是她孙女的。蔡玉华口中的孙女,是她当年在泉州打工时捡到的。当时,她有个念头,生活再窘迫,也要把孙女养大,万一自己走了,也能有个人照顾儿子。
眼看两个儿子身体越来越差,每天都得吃药,视力又一天天下降,加上均未娶妻,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蔡玉华十分愁苦。但她清楚,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健健康康地活着,多照顾儿子几年。
身为男子汉,疾病缠身,无法承担理应的家庭责任,大儿子阿龙和小儿子阿勇内心一直很自责。阿勇说,为了不让母亲担心,他们隔三岔五就会打电话报平安,然后多回家陪父母说说话。在家里,虽然干不了重活,但煮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他们全包了。
蔡玉华明白,儿子们都藏着一份拳拳孝心,为她做的事虽微不足道,但她已心满意足。(海都记者 韩婧 彭思思 柳小玲 王金淼 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