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招募西街文化志愿者 让远方来客知道古城美
2016-04-21 09:23 来源:闽南网
0
作为泉州的一分子,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使命感:想把泉州古城的文化底蕴说给来客听?
你好,西街365号
贺彦豪(作家)
贺彦豪
我想起了泉州西街365号的几次变迁。
坐落于西街365号的泉州味精厂,初创于1958年,几排砖瓦棚,一些木桶缸瓮,数十名工人,生产设备简陋,制作工艺原始,主要原料是棉蔗与淀粉。当时生产出的“双塔”牌味精是粉状体,叫味素粉,年产不上10吨,每斤高达10多元,虽然其价格昂贵,但这种甘鲜而新颖的调味品却颇受青睐,在泉州地区供不应求。那时走过这里,抬头便可见高大的烟囱吐着浓烟。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浓烟以及工厂每天排放的酸气,直接腐蚀东西塔,还损害了周边居民的健康。于是,1965年,味精厂迁往临海的法石东郊。
紧接着,泉州市织布厂进驻西街365号。我母亲在厂里工作,家就搬到厂里,也在那里度过了十几个寒暑。后来搬了新居,我慢慢懂得:人为什么喜欢住在老城区。有些情,有些爱,总有说不出的理由,每个人心中都装着一个幸福的梦,陪伴着走过那艰难的岁月。
上世纪末,泉州市织布厂没了,西街365号改造成旧货交易市场。因为交通不便,生意萧条,不过几年,旧货交易市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21世纪初,宽敞无比的西街菜市场进了西街365号。一间间店铺依次排开,各种货物用品挤满狭小的通道,菜摊、肉案、食杂铺子和卖鸡宰鸭,应有尽有。最热闹的是菜市场那棵大榕树下,地摊、菜担比别处多,嘈杂声此起彼伏。
“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鹧鸪啼因悲前事,豆蔻香消减旧容。”北宋吕造的这首诗,不仅道出当年留从效太尉积郁在心中的一份理想,也权作赞赏今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原文有删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