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海都地名记忆:方言话西街 特别的文化记忆

2016-04-01 09:30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4月1日讯 闽南方言讲述西街,能读能看能听,昨天本报地名栏目新推专栏《西街记忆》,是不是挺过瘾的?

旧时西街人饮水的那口井

旧时西街人饮水的那口井

西街城心塔

西街城心塔

作者

  特邀撰稿人洪泓的一篇《乌篮古地》,引来共鸣无数。善乐的人说,他要为西街配上一首歌;话少的画家说,他看到了童年时的西街美;遥远的北京网友赞,这真是一份特别的文化记忆;怀着孕的妈妈说,她要听着当闽南语胎教;更有不懂闽南语的人惊叹:原来闽南语这么好听!

  今天,我们推送第二篇西街记忆——《饮水思源》。说到这里,我们还有个小小的征集令,接下来要录的每期西街记忆,大伙有没有特别推荐、或者自荐的录音人选?要求很简单:会讲闽南语,男女老少都欢迎哦。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或关注微信公众号“花巷”来参与。

  如果您对西街记忆推送的文章有共鸣、建议或争议,欢迎通过这四种联系方式联系我们:写成文字发送至邮箱1501629725@;手写寄送至:泉州市丰泽区泉秀街恒祥大厦16楼海峡都市报编辑部;口述请拨95060,微信请关注公众号“花巷”。

  民俗市井风土人情都在这里

  吴晓川(鲤城区作协主席):很早就读过洪泓完整的《西街》手稿,有人说这是泉州的“清明上河图”,民俗、市井、风土人情都在这里面。写西街的人多,但大都只写了面上的西街,深入细致的很少。闽南话的方式写出了这里的乡土味,中老年人对这种方式肯定是非常感兴趣的。

  我要为这《西街》写一首歌

  王中龙(闽南语作曲家,代表作《咱厝人》):我是惠安人,这“西街记忆”让我看到原生态古老的西街。我要为这《西街》写一首闽南语的主题曲,歌名就叫《阮在西街等你》,再拍个MTV。

  今天就开始创作,歌的头尾我都想好了,曲调我哼给你听,第一句“我惦地这已经一千年,东西塔开元寺是阮的厝边”,结束句“阮在西街等你”。

  原汁原味“土”出了味道来

  陈吟(泉州电视台闽南语主持):现在有很多人在以他们的方式记录西街,或摄影或文字,洪泓老师的西街文章,可以看出他对西街、对闽南话有很深的了解,文章里闽南话的用语都力求用古书里记载的文字,很地道,原汁原味“土”出了味道来,足以看出其功底。

  我看到西街朴素的样子

  许长锋(画家):我住西街,与这作者年纪相仿,这闽南语的文章写出了我们这个年代的集体记忆,我有共鸣。看到、听到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上小学的时候,西街朴素的样子,我们沿着几无车辆的西街推着铁圈,一家一户喊着同龄的伙伴上学去,那时候真美好。

  耳目一新闭眼“看”西街

  王炜炜(作家):我把这篇声音和文字并茂的《乌篮古地》发到朋友圈,外地的作家都觉得这太赞了,耳目一新的闽南语散文,让人闭眼“看”到西街。

  方言是一种特别的文化记忆

  @子琦(北京网友):方言是一种特别的文化记忆。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类交流的不断便捷,它也会随着人口的流动而逐渐与共同语趋同,这是一个很让人不忍直视却不能不直视的问题。

  保护西街,是功德,更是责任

  洪泓(本报西街记忆专栏作者):关于西街,一直是文人写不完的话题。保护西街,就是功德,更是责任。当寄托乡愁的传统大古厝、古老街巷、历史遗好日渐稀少时,留住乡愁,延恒文脉,是名城泉州需恪守的建设理念。城市化是一股加速涌动的时代潮流,一座名城的价值,不只是历史的价值,更多的是厝边头尾的价值,生活记忆的价值。西街最引人关注的也是文化。

  饮水思源

  井是街巷的记认,有人家的所在必定有一腔水井。

  旧时,西街街顶每隔百米就盘踞一井腔在街中央,有本土作家形象比喻古井化作一支古老的洞箫,百米一处的井腔如同箫洞。据老岁啊回忆:昔日从泉州影剧院至开元寺口共有十三腔井。

  即搭的水井都很老,具体建造年代,已末从考证,听老岁啊讲,有一腔井底曾淘出一些残缺的青瓷瓦罐,底顶有清清楚楚写着清朝乾隆的年号。古时,每逢清明节前后,厝边头尾都忙于淘井,淘出旧水,汲用新水。取意除旧布新。

  记得细汉时,听外太嬷讲,摔破的碗呣得扫倒,要投入井中。故也时常见淘井时,一篮一篮掠出的破碗片以及数百枚呣同时代的铜钱、铁钱。

  担水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锻炼。那个年代,晨雾氤氲、鸡角公啼鸣时分,井边已经能够看到慢悠悠或急促促晃动的人影了。天微光,井骹最忙,家家户户纷纷都来担水,煮糜洗碗,漱口沏茶,洗菜洗涂骹,沯水“洗肉”,一日要用去一大缸水。靠井骹边的人家,日日都能听到水桶、瓦罐碰撞井盘的叮当声,那便是起床的集聚号。

  细汉时,时常可见孝男到井骹“上水”。泉俗为人新亡后,入殓之前,俗称“收乌”,众孝男等手掠新水桶至附近井中乞水,并投二枚铜钱于井中视为向“井神买水”,返回时任桶索拖涂骹至厝后,舀一碗水放在鸡角公碗中置于烘炉顶烧,象征为死者洗浴之用,余水皆倾倒与阶前砛站。

  记得每年除夕暝,厝里该洗的东西洗完之后,还要到井骹去担水,把大细水缸装满,并稍溢出,听老岁啊讲,即样年年才会有好兆头。

  在西街中段南侧井亭巷,北端西面城心塔一座,塔边有井懿腔名“城心井”,井盘三腔,水颇旺,迨至明代,此井对面筑起城心塔,并附建一细亭(今已废),故名井亭巷。

  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现仍保存完好的城心塔。该塔又名“定心塔”,为楼阁式五层五檐,平面呈八角形,最基层为石砌,其余以砖。高呣过4.5米,边长也仅0.75米,红砖塔身,外涂白霸灰,普普通通,并呣显目,仅此而已。只是塔顶置一以陶罐叠成刷白灰的葫芦刹,绿色植物郁郁葱葱。塔基底层正北面有石刻“万历元年重修”字样。1983年,该塔被定为泉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井亭巷71号处,大埕南端确有一腔井,重叠的石井盖盘壁阴刻有“玉泉井”三字,十分古朴。水清见底,此井水从公式干。据讲,即腔玉泉井就是古泉州城的鲤鱼脐。

  记忆是井顶的一条棕索,带着厚重的烙印,年岁悠长,逾被勒得久深,即使是人在他乡更是如此。

  即搭,如有家人出远门或漂洋过海之时,家人须为其准备一细瓶井水和一细包香土,让出远门人随身带行,寓意饮水思源,莫忘故土。而井水到了目的地后,会渗入当地的食品中煮,据讲以此可服当地水土。另据艺术家蔡国强先介绍,伊出入各国海关部要比别人久又长,因为伊随身带着伊引嬷度伊缝在里衫的一包香土,海关警察怀疑伊私藏白粉。这是插曲讲笑古。

  □作者名片

  洪泓,50岁,字闻之,作家,近年来从事闽南文化研究和写作。2012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正式出版散文随笔集《一片觉悟》。2013年散文《寻常巷陌》在《泉州文学》《闽南》杂志上刊登,深受好评,2014年5月26日由福建省作家协会评为2013年度“逢时杯”海内外散文大赛一等奖。(海都记者 刘燕婷 黄谨 文/图)

  [注]

  老岁啊:老大人。

  即搭:这里。

  细汉时:小时候。

  呣:不

  掠:拿。

  担水:挑水。

  鸡角公:公鸡。

  井骹:井边。

  涂骹:地面。

  孝男:亡家。

  乞:讨。

  沯水:冲凉。

  洗肉:洗澡。

  索:绳。

  暝:夜。

  即样:这样。

  公式:不会。

  伊:他。

二维码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市渣土办严查滴撤漏 一房地产公司被约谈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