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女孩的家族记忆:越洋来看你 我的老榕老朋友
闽南网3月10日讯看到黄镱涵的作文,仿佛回到了童年,一年四季都念念不忘的,一定是好玩的地方,比如可以乘凉,可以掏鸟窝,可以展现爬树技能和胆量的大树。
黄镱涵眼里的大榕树,是一个人:他在春天里绽放笑容,在夏天撑起遮阳伞,在秋天铺起了地毯,在冬天则成了守护村庄的老爷爷。
她在看到本报“家族记忆·守望乡愁”的征集后,立即和妈妈打来电话分享她的故事。她念念不忘的大榕树,不仅见证了她一家三代的迁入和繁衍生息,也见证了像老陈一家的外迁和一年一次的思乡之旅。
你那里,也有这样的记忆吗?关于古树,关于家族。在第38个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家族记忆·守望乡愁”栏目开栏啦!我们期待你的分享。分享故事还可以免费参加植树活动。
这里有4种联系方式:电子版稿件发送至邮箱942207529@;手写版稿件文末留下联系电话平邮寄送至泉州市泉秀街恒祥大厦15楼海峡都市报政文部;如果您不善书写心中的感慨,欢迎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微信联系请关注公众号“花巷”,您口述您的家族记忆,我们来记录。
黄镱涵在榕树下作画
越洋来看你 我的老榕老朋友
一个画板,一把画笔,一张凳子,11岁的黄镱涵坐在500岁的老榕树前,她说要为自己写的《老榕树的春夏秋冬》配一张速写的画。料峭春寒的午后,风劲吹,细细的雨滴,零零散散地滴在小姑娘的身上和画纸上。母亲余琦蕾,默默站在大榕树的另一边,时而端详着女儿作画,时而盯着身旁的小池塘发呆,思绪回到了过去。
“树到了,家也就不远了!”36岁的余琦蕾,小学毕业后随父母从南安迁居泉州西郊段湖村,那时她对泉州西郊的印象是模糊的,但对这棵老榕树却是印象深刻,因为老榕树为她亮起了一盏回家的明灯。
村口的老榕树,承载着许多家庭的记忆
和余琦蕾相反,75岁的老陈,在小学毕业后随父母举家迁居香港,后来又定居美国,如今村里已经没有他的亲人,祖厝也破败失修,可老陈每年春节都要搭乘越洋飞机回到段湖,住着旅店,会会老榕树,会会老朋友。
树到了家也就不远了 古树是一盏指回家的明灯
“我知道它很老了,但今天听村里的老前辈说,才确知它已有500年的树龄。”斜扎着麻花辫的余琦蕾,是一名语文老师,1992年小学刚刚毕业后,她随父母从祖籍南安迁居泉州西郊段湖村。在她最初的记忆里,泉州的印象是模糊的,但村口的这棵老榕树却是清晰的。
“虽然那时候因为父母的工作,家迁到了泉州,可是我的初中高中都是在南安上的,每个周末都要赶来泉州团聚。”最熟悉的生活不在泉州,余琦蕾识家的标志,便是这棵十来个人手牵手才能抱住的老榕树。“树到了,家也就不远了,老榕树对于我而言,就像一盏指向回家道路的明灯”。
进出村口的路途要经过这棵老榕树,少年时代的余琦蕾骑在自行车上,“空出一只手来,拍拍它,告诉它‘回来了’、‘我走了’,这是我与它默契的招呼。”有时,大咧咧的余琦蕾也会像淘气的同龄男孩一样,抓一抓榕树的根须。
如今,近6层楼高的老榕树,枝繁叶茂地撑成了一把直径约60米的大伞,似纱帘般撒下的根须探到了身下的水泥广场上。余琦蕾六十几岁的父母亲时常在树阴下健身散步,这里也是村中老少最爱来话仙的地方。余琦蕾的女儿出生后,也喜欢跟着外公外婆,到这棵大榕树下嬉闹。
“我只记得幼儿园以后的事,从那时起,外公一有空就带我来大榕树玩,我最爱和表哥抓树上的红蚂蚁。”女儿黄镱涵,如今在泉州师院附小三年级读书,一看到本报的“家族记忆·守望乡愁”发出征集,她告诉妈妈,她想写一篇关于古树的作文,还想为它画一幅速写。
侨居美国的老人 每年春节都要回来会老榕树
一棵古树是一段历史。村落里,世事的沧桑、人间的聚散,似乎都发生在古树的郁郁枝叶下。
段湖村的老榕树,见证了余琦蕾一家三代的迁入、扎根、生息变化,也见证了另外一个家族的外迁、消散。
“新中国成立初期,村里200多人,现在已有1000多人,常住人口有5000多人。”75岁的老杨,精神奕奕,他是村里旧任的支书,在这段时光的河流里,有人来有人走,但这棵祖上种下的老榕树依旧常青在村口。
它也曾遭受过命里的劫。“1958年,村民们忙着炼铁,柴火急缺的年代,能砍能伐的树都倒下了,人们把最后的目光投向了这棵繁盛的古树。”古树的枝丫被砍得殆尽,老杨脸上的皱纹紧紧地聚起,他说当时的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苦楚。好在,树的命大,再过几年后依旧抽着欢快的枝丫。
村里几代人,少时都没少在这里爬树掏鸟与小伙伴嬉闹,老榕树是村里大家集体的记忆。老杨同龄里最好的玩伴老陈,在小学毕业后就随父母举家前往香港。“他父母在香港努力地开拓生意的版图,在那个年代,我们只能书信往来,电话是个奢侈品,只知道,长大后他的弟弟去往了菲律宾,而他则辗转去了美国。如今,村里已经没有他的亲人,就连他家的祖厝也已异常凋败。但不管走了多远,离开多久,他依旧会回来这里看看他的老朋友、树朋友。”
每年的春节,老陈都要坐着越洋的飞机,回到段湖来。祖厝破败了,他就住到边上的旅店。寻访健在的旧友,聊聊旧时的风光,做几天童年的自己,把经过的再过一遍。每回归乡的老陈,总要特地到村口的老榕树下驻足仰望许久,绕着树走一走,在它的脚边再坐一坐,“毕竟熟悉的旧物已经零落,这棵树朋友是少有的旧相识。”
老榕树看着老陈一族在村里生长繁衍,又默默地在村口送他们远行,任他们将乡愁安放在自己的根里,日复一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