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发掘出大量泉州窑口瓷器 泉州或为始发港
多位专家推测—— 泉州或为“南海一号”始发港
“南海一号”沉船此前出水的德化窑宋青白釉印花罐
在水下沉睡800多年后,满载船货的“南海一号”古沉船历经多次整体打捞和考古发掘,目前已出土文物超过1.4万件套。专家推测它是属于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类型的古船。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在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布“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公布了沉船类型、船货发掘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发现。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刘成基说,考古科研人员在发掘中发现,“南海一号”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其中,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记者了解到,“南海一号”船上的货物包括德化窑白瓷和青白瓷,其中大部分酱黑釉和绿釉器物为晋江磁灶窑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多位专家推测,泉州或为“南海一号”始发港。
船上所载瓷器 主要来自泉州
此前媒体报道称,相关专家表示可以肯定“南海一号”是福建商船,船上所载为民用瓷器,主要产地是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其中德化窑瓷器主要是现在的德化三班、盖德一带生产的。
泉州海交馆研究员李国清被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聘任为“南海一号”保护工作专家顾问,曾参与此前阶段的发掘。他说,在之前发掘的大量瓷器中,有过半瓷器产自德化窑和磁灶窑,曾发现有口径达30厘米—40厘米的德化窑大盘,这在国内传世不多。当时,他预计整船将发掘出7万—8万件瓷器。
“南海一号”沉船此前出水的南宋磁灶窑绿釉印花碟
专家举证“南海一号”始发泉州
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南海一号”和泉州1974年在后渚港出土的古船都是宋船。两只古船大小相似,都是中型远洋古船,不同的是“南海一号”是开往国外,而泉州这艘古船是从国外开回泉州港。同时,“南海一号”船上大部分陶瓷出土于泉州德化窑和磁灶窑。
李国清此前其接受媒体采访说,泉州很可能是“南海一号”的始发港。媒体报道,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持同样的观点。其在接受采访时称,“南海一号”可能是从泉州驶出,当时泉州有大量的阿拉伯人,船上很可能有外国人。
陈建中列出“南海一号”始发于泉州的三大证据:沉船上80%青白瓷来自泉州、沉船的吨位跟泉州古船相似、沉船上的金镯曾在泉州出现。他补充说,“南海一号”在泉州就已装满,无须停靠广东加货,而沉船位置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航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