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泉州马可·波罗巷前世今生 直通渡头长百米
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元朝时曾来过泉州,但泉州有条马可·波罗巷,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近日,有读者致电反映,泉州有条口口相传的马可·波罗巷,原位于中心市区东海法石片区,若不再关注,将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近日,记者探访了马可·波罗巷的前世今生。
1991年,联合国专家曾到位于马可·波罗巷的陈丽燕家中考察。
马可·波罗巷 直通渡头长百米
陈丽燕,现年68岁,在法石片区改造前,她一直住在马可·波罗巷。她说,文兴码头在当地人口中称为渡头,渡头还有一座“四面观音”塔(即宋代的宝箧印经塔,目前仅剩半段塔体,因四面有浮雕佛陀头像,本地人称“四面观音”),与渡头相连接的是一条渡头巷,从该巷可以通往石头街。渡头巷的左侧数十米远的巷子就是马可·波罗巷,不过当地人简称其为“马可巷”。这条巷子大约有百米长,2.5米宽,曾是鹅卵石路,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改为四角石砖路,后在2011年开始的法石片区改造中消失。在其记忆中,巷子一侧为家居的闽南古大厝,一侧为法石社区的旧居委会地址。
陈川是北石文兴宫文物保护管理组常务副组长,小时在石头街长大。他说,从小就听老人说起“马可巷”,一问原因,得知大概是为了纪念元代来到他们村的马可·波罗。
1991年2月14日至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船“和平方舟”在泉州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考察地点就包括马可·波罗巷。陈丽燕对当年2月18日的场景记忆犹新。她说,这些外国人来到了位于马可·波罗巷的她家中。那天是正月初四,她家请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吃了闽南人过春节必吃的两道泉州特色小吃:鸡蛋面线糊和元宵圆。当时,随行的外国记者拍了不少在她家的互动照片,之后还洗了从国外给他们寄来。如今,这些照片成了她家的珍藏品。
马可·波罗巷位置图 (姜贝 雅珊制图)
马可·波罗井 曾作公用井补给船只
政协泉州市丰泽区第四届委员会文史委员温太平翻阅史料后介绍说,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17年,足迹遍及华北、西北、西南、华东等地区。1289年,波斯国王阿鲁浑的元妃去世,阿鲁浑派出3位专使来元廷求婚。元世祖忽必烈选定阔阔真为元室公主,由三使者和马可·波罗及其父叔护送,于1291年春乘14艘四桅十二帆的巨船,从泉州起航,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
温太平说,法石片区除了“马可·波罗巷”,还有一口“马可·波罗井”,就位于马可·波罗巷靠近渡口的地方,但在法石片区改造时,“马可·波罗井”也被填埋了。当地人觉得,“马可·波罗巷”和“马可·波罗井”的得名,说明马可·波罗从泉州起航时,应该就是在法石为船只补给。
据介绍,石头街虽在东海之滨,岸上的井水却是淡水,原因是石头街背靠宝觉山,山泉汩汩流入地下。石头街过去有很多古井,不仅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有,街上也有,“马可·波罗井”就是靠近江边的公用井。当然,远航船只补给不仅需要淡水,还需要生活用品。而当时的石头街店铺数以千家,完全可为马可·波罗的船只提供选择。
温太平说,法石境内有制船巷、打铁巷,现在还有古船深藏地下,说明元朝时当地造船业发达,“马可·波罗的船只说不定就是在我们这造的。”
陈川说,法石社区现在还有真武庙、文兴古码头、宋船遗址文兴宫等历史遗存,“马可·波罗巷”和“马可·波罗井”虽然不存在了,但应该在原址附近立块碑或做块告示牌,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