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泉州打锡街:长不过400米 多少旧址多少名(图)

2016-01-06 10:55 来源:闽南网 0

大泉涧、集贤铺、考棚口 都是打锡街

  林泉

  打锡街旧名“大泉涧”,亦是泉州府城三十六铺的“集贤铺”。清代后期,巷中有锡器店数家,因而易名。人们习惯叫近中山路的地段为巷头,靠南俊路、九一街的地段为巷尾,又因清时泉州府试院在此,所以又叫“考棚口”。

  我们祖上自清代康熙年间居住打锡巷,已历300多年,是巷中历史最长的住户之一。另一家则为过去泉州的剪刀名铺“谢盖本”。“谢盖本”的祖先谢一官于清代雍正年间自长汀迁居于此。“谢盖本”左边的谢厝馆是清代安溪人购置的行馆,为安溪童生考秀才前复习所住。泉州府所属各县行管,在打锡巷有数处。

  我在打锡巷生活了60多年。我们家的住宅原先也是行馆,因时间已旧,房屋重修登记而易主。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只有六七岁,但已是略懂世事。街道文工队在巷中宣传、演出等,至今仍然可以在脑海中呈现。

  上世纪50年代,打锡巷才铺上水泥路,有几家规模不大的商店、家庭作坊,多在巷中西段,而中段北侧有永惠医院以及后段北侧的一所中学,占了很多地段,商店只两三家。当时的打锡巷南侧从巷口向东的商店、作坊依次为烟杂、补鞋店、锡器店、惠安人开的豆干店、莆田人开的蒸笼店、姓王经营的“正合利”铁铺,老板人称“打铁奎”。往东有称“染布省”魏姓兄弟开设的“元成”、“霞成”2家染布坊。蓝桥巷口西侧有“东壁居”裱褙店,老板姓曾。越过蓝桥巷东二三家有3座三层洋灰楼,民国时期著名律师郑启训及许德芳父子居此,各有一座。周边还有五谷店、裁缝店、筛斗店等。

  打锡巷有4条小巷。南侧的蓝桥巷(现在路牌为“兰桥巷”),在泉州府文庙西边,故又名“西序”。住户只有数家,却有一座境主庙,奉祀昭国公杨六郎,后改为街道办事处办公场所,1990年,打锡街改造扩建时被拆。打锡街北侧西段的太子宫巷,因巷口有座浦泉宫,俗名“太子宫”,奉祀哪吒三太子,故名。此巷甚窄,只住三两户人家,是为无尾巷。巷后有座楼房,业主为新中国成立前的知名画家黄紫霞。新中国成立后楼房易主,为晋江专区统战部、侨联所在地。打锡街北侧东段有小巷两条,一为扶卿巷,一为一文巷。扶卿巷俗称“篮仔佛巷”(“番石榴”闽南语叫法),可通一文巷。一文巷在试院西侧,能通小泉涧巷。

  一文巷旁的一所中学便是清代泉州府督学试院旧址,俗称“考棚”,此地原是兴泉道衙门,清初迁往厦门。乾隆四年(1739年)改为府试院,是泉州一府五县考秀才的地方。民国时曾为省立晋江初级中学,简称“晋中”,新中国成立后为泉州高级中学、泉州五中。学校右侧有几间平屋,此前为县法院,后改成泉州市图书馆,省梨园戏剧团曾设于此。五中迁往伯府埕以后,成为晋江地区公安处所在地。后来也是泉州市革委会、泉州市人民政府、鲤城区政府所在地。晋中操场当时是附近小孩嬉戏的地方,如踢球、爬树、掏鸟窝等,有时还偷偷钻进魁星楼打乒乓球。但一近黄昏,此地就显得冷清。

  1956年对私改造后,私人的商店、企业多参加合作化。打锡巷的店铺、手工业作坊不过剩四五家,如补鞋、缝纫、做筛斗、做蒸笼。整条打锡巷除一二处公家单位外,其余都是居民住宅。20世纪60年代初,晋中操场里的魁星楼被拆,场地建成华侨大厦。至于打锡巷改名为打锡街,成为现在宽敞、整洁、繁荣的街道,那是1989年以后的两次拓宽改造建设取得的成果。(原文有删减)

(海都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到头了;
下一条:泉州有轨电车1号线线路图曝光 有望2016年正式动工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