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泉州 > 泉州新闻 > 正文

亚洲文化论坛举行分论坛 探讨“一带一路”交流合作

2015-11-10 11:30 来源:闽南网 0

  闽南网11月10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这两日,来自亚洲13个国家的文化专家、学者汇聚泉州,助力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为“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洲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在昨天的研讨中,各国专家各抒己见,头脑风暴,碰撞出不少精彩观点。为期两天的亚洲文化论坛已近尾声,下午将举行闭幕式。

  上午,亚洲文化论坛同时举行三场分论坛,主题分别是“亚洲合作对话中,文化的角色与作用”、“从亚洲文化的特性看‘一带一路’合作”、“亚洲文化合作共赢的路径”等。

  在“从亚洲文化的特性看‘一带一路’合作”的分论坛中,各国专家、学者从宗教、戏曲、篆刻、少数民族文化等角度入手,探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合作方式。 

  《目连救母》是印度佛教中的故事,却在中国佛教仪式与戏曲艺术中得到了多元再现。以此为例,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魁指出,中华文明不但作为包容体,接纳了来自域外的各种文化基因,而且作为创造体,不断地拓展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王魁说,在 “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中,中国需要展现自信、宽容、开放的民族文化发展观,这是中国重要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

  卡伦南舒·巴鲁阿是孟加拉国尼姆菲娅出版社的出版人。在当天的论坛上,他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当“求同存异”,深入交流与合作。

  近2000年来,自古丝绸之路开启,孟加拉国一直通过多条陆路和水路进行文化和传统方面的合作。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现代孟加拉文化成为多个孟加拉社会团体组成的多元文化。

  他说,“一带一路”的提出,不仅为联通60多个国家、多条经济走廊再次创造了机遇,也为人民沟通和文化沟通铺建了不计其数的道路。“中孟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将在中孟建交40周年之际达到新高度。现在正是审视历史关系的最佳时期。同时,‘一带一路’或求同存异的倡议,也是这一时期审视双方关系的最佳概念平台。我相信,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深入理解与合作,是实现和平与和谐的最佳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副院长、教授方长平从文化视角考察“一带一路”的建设。他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跨文化的沟通与人文交流很重要,它起着民心相通的作用。但最终结果不是某个国家文化、某个民族的文化同化了其他文化,而是在文化平等交流过程中,形成一种带有共同价值的东西,如和平、开放、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等。

  “从文化交流模式来看,文化交流不要受国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影响,文化交流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和自主性,不要过于强调文化交流为经济服务的功利性。”同时,方长平还提及“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问题。他说,欧美国家是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首选,去往“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的人数量很少。他建议,设立“一带一路”人文教育基金,鼓励更多学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从国家层面协调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教育交流。

  今天下午,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将举行闭幕仪式。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泉州交警发布21处危险路段 提醒车主避开或绕行
下一条:西班牙当代艺术家戈勃朗 雕塑·绘画作品泉州亮相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