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江人发起的公益团队 扶老助学
泉城公益团队是以一支以孤寡困难老人和贫困学生为主要帮扶对象的公益团队,该团队由最初的17人于2014年7月建群成立,发展到现在拥有3000多名志愿者,涵盖企业主、公务员、教师、医生、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至今累计开展志愿帮扶200多场,捐赠物资超300万元。
罗溪镇广桥村人,泉城公益团队发起人,大家都亲切地叫他阿辉。
精准帮扶
4月的一个早晨,阿辉带领20多泉城公益志愿者,来到河市镇白洋村的残疾独居老人叶徒家中。志愿者们房前屋后、刷锅洗碗、铺床叠被、打扫卫生......这些平常不过的日常家务活,因病致残的叶徒老人却都做不了。
这只不过是泉城公益团队帮扶活动的一个缩影。不单单是一个上午的志愿服务,他们还自发筹集爱心款项1万多元,送来大米、油盐等生活用品,但是,这其中还是有很多看似简单的细节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
为了完成这次帮扶,阿辉可是花了不少时间的。接到“帮扶信息”后,阿辉需要依照惯例,联系帮扶对象所在的村和相关部门,并带队现场去核实情况,确保信息真实才实施“精准帮扶”,通常有80%“信息对象”被核实为“真实”“需要帮扶”。核准信息后,他还要负责在20个微信群里发起“帮扶项目”,登记捐赠的款项和物资......
“最头痛的还是出行安全和活动的组织,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阿辉说,“为了开展好一次帮扶活动,自己常常因为思前顾后而失眠两三天。”
“这几年,阿辉确实老了很多,真不像一个48岁的人!”朋友肖惠晓说。
走在正能量的路上 同行人总是越集越多
阿辉从事公益活动,应该说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2014年7月,无意中在报纸中翻看到关于山区贫困学生的报道,对他内心触动很大。于是就跟当场的几个朋友约定去帮助那几个孩子。为了统一联系方便组织,阿辉又拉了几个人建了个17人的群。可以说,这17人的群,就是泉城公益的“孵化器”。
那一次“非正式团队”的帮扶,让他们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们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弱势群体渴求的眼神在等待。于是他们决定,把公益团队组建起来,把公益活动延续下去,帮扶的对象就确定为孤寡困难老人和贫困学生。
一开始,有人怀疑甚至辱骂阿辉他们是骗人的。有成员要过去理论,阿辉总是劝阻说,时间是最好的证明!
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公益活动在东湖公园成功开展,到后来足迹遍布泉州各个县(市、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们的团队。在2015年上半年,团队迎来了人数的井喷,2015年7月,泉城公益召开成立大会(总结大会),那时候的成员就已达2000多人,这其中还包括不少曾经质疑过他们的人。
为了公益甘愿吃“亏”
16岁就踏足社会的阿辉是个爱闯敢拼的人。打过工、学过机修、卖过茶叶,后来创办生物科技公司。虽然经历了公司倒闭、负债累累的困难时期,但满腹生意经的他很快通过茶叶批发,不仅还请了所有债务,而且还有盈余。
自从2014年开始组建这个团队,阿辉反而变得“安逸”起来。茶叶生意基本“移交”给爱人负责打理,自己就是在一年的5月、10月的这2个月里帮忙采购下春茶和秋茶,其余的10个月时间,他把自己的主心骨都交给了泉城公益这个团队。
阿辉的爱人黄早英说,没有了老黄的坐镇,近几年生意不景气,由盈转亏。
有朋友劝阿辉“重出江湖”,不要浪费一年10个月的赚钱时间。但阿辉就是放不下这个团队,他一直很乐观地说:“大起大落后,自己也算是成功过,况且现在经济还过的去。”
一心想带好队伍
现在,阿辉满脑子就是怎么把队伍带好。为了规范管理,阿辉聘请了会计事务所的专业会计师,严格规范财务支出和公示等各项制度;2017年6月,由泉城公益团队发展而来的福建省扶老公益协会获得省民政厅登记注册;2017年12月,团队有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的文员;2018年3月,黄明水被推选为福建省志愿者协会第二届理事。
“虽然出钱出力是自愿的,但总不能每次都让大家掏腰包吧。”阿辉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团队产生“造血”功能。
“爱心超市”就是泉城公益与泉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合作的一个“造血”项目。很多爱心人士,通过捐赠商品、字画、生活用品等方式,不断丰盛着爱心超市的仓库,泉城公益再通过义卖义拍等形式,将所得的义款全部捐出。
在采访过程中,刚好遇到团队成员黄建法为爱心超市送来几箱早餐米糊。黄建法说,早年就经常在朋友圈看到泉城公益团队的活动,自己是2017年加入这个团队的,虽然生意很忙,但他一有时间就会积极参与,他觉得做公益很开心。
泉城公益团队的大部分志愿者,很多都是像黄建法这样被身边的人所感染而志愿加入这个团队——也许这就是泉城公益最宝贵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