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故事 共同铭记│铭记历史,坚守于心!他是咱厝人热心的“历史老师”

大美洛江   2018-02-11 18:45

  坚于 守心

  郭清海

  咱厝人热心的“历史老师”

  “抗倭卫乡”和“祭十班习俗”包含着“爱国爱乡、抗击命运、追思祖德”等人文精神。多年来,郭清海一直热心于传播“抗倭卫乡”故事,自掏腰包20多万元用于收集资料、拍摄纪录片、支持“祭十班”习俗活动开展等,同时身体力行践行抗倭卫乡的爱国爱乡精神,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捐资助学等公益捐款超过10万元,每年春节期间他还自行慰问社区困难残疾人。

  与“抗倭卫乡”的不解情缘

  年幼的一场病,造成郭清海肢体三级残疾,这使他在成长路上受到不少冷眼和挫折。郭清海说,“抗倭卫乡”故事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是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与命运抗争?他选择了后者,他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奋斗,和常人一样自力更生。初中肄业后的他,通过医学专业学习培训后获得乡村医师资格。1969年,23岁的郭清海被安排在琯头大队部的卫生所工作,卫生所所在地恰巧就是文革期间被毁坏的“十班公妈”墓庙的旧址,这也许就是注定的“缘分”!

  上世纪60-70年代,由于地方一些基层干部对“祭十班”历史渊源不了解和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历史背景下,导致“祭十班”民间习俗被误解为封建迷信活动。看到当时村民都不敢公开转而偷偷祭拜,郭清海触动很大,他下定决心要为这段英烈史“正名”。

  漫漫数十载初心不忘

  他主动向村里老人寻求指导,熟悉掌握了整个祭祀活动的操作程序。为了尽快让“十班公妈祭”得到相关部门认可,郭清海还自费开展十班公妈抗倭事迹的调查。1987年,郭清海与郭景林从辛苦收集到的《泉州府志》中查阅到相关史实记载,开始公开向群众传播“抗倭卫乡”的故事;1992年,在他推动和参与下,琯头村委会主动向有关单位呈报“重建十班公妈庙、保留十班公妈祭习俗”报告;1997年,郭清海找到刘贤忠,共同探讨要为十班公妈立碑事项,由刘贤忠根据史实撰写十班公妈庙碑文,由郭清海主办捐资刻碑、立碑、揭碑工作;2001年8月28日(农历),十班公妈庙碑刻揭碑。

  以感恩之心和文明形式慎终追远

  郭清海说,悼念英烈不应该停留在“烧烧拜拜”,传颂和铭记这段历史才是对先人最好的追思。

3

  “祭十班”原由10个村共祭变为现在8个村(社区)轮流主祭,但无论是哪个村主祭,郭清海都会通过出钱出力等方式积极参与,并倡导用花圈、鲜花的形式进行祭扫。为弘扬十班公妈抗倭精神,激励鼓舞下一代,郭清海把自己收集到的各种文史资料编辑整理成知识问答题,在群众中广泛普及,有的拍成照片过塑后发给居民,让大家阅读传播。同时,利用社区各种不同形式的会议和活动,向与会人员宣讲十班公妈抗倭卫乡事迹。他还慷慨解囊,如建设十班公妈宫碑记、捐赠抗倭英烈纪念碑、邀请省市媒体报道、自费拍摄纪录片,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历史角度在《泉州城东祭十班习俗》一书中发表关于“祭十班”的个人文章。

  洛江人传承这段历史义不容辞

  2007年3月,“泉州城东祭十班”被泉州市政府列为第一批非遗项目。郭清海说,1997年拆区后,原本属于鲤城区的杏宅社区、桥南社区和琯头社区划归洛江区。而“抗倭卫乡”之战就发生在琯头自然村,三个主要带头人中有一人属于杏宅村。

  郭清海认为洛江人更有责任铭记这段历史,他身先垂范,多年来,累计自掏腰包20多万元用于支持“祭十班”故事的传播和习俗活动的开展等,同时身体力行践行抗倭卫乡的爱国爱乡精神,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捐资助学等公益捐款超过10万元,每年春节期间他还自行慰问社区困难残疾人。

  为了让洛江人更好、更自觉地传承这段历史。70岁的郭清海重新整理资料、撰写非遗申请文本,在他的努力和相关单位的推动下,2016年3月,“城东祭十班(洛江)”被评为泉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郭清海说,加上“洛江”二字意义非凡,为的是能让我们本地人对这段历史和这一习俗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下一代有一种特殊的教育意义,能让子孙后代勿忘历史,勿忘英烈。(作者:林伟文)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安溪县蓝田乡: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动主题教
  • 金埭头 银岑兜 因华侨而远近闻名的村庄
  • 晋江市领导到陈埭镇检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