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的故事鲤的城|承天寺里的这座小山,竟然大有来头…
在古城承天寺北侧,藏着一座小山,名为鹦哥山,因山上巨石形似鹦鹉(鹦哥)而得名。
承天寺十景中,“鹦山暮云”便位于鹦哥山上,鹦哥山曾占地3亩多,每到大雾天,山上几株百年古榕上,常萦绕着烟雾,远远望去,颇有“鹦山犹带暮云生”的效果,“鹦山暮云”因此得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鹦哥山一度被铲平,用来填百源川池种水稻,“鹦山暮云”也因此消失。
而在泉州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关于鹦哥山的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钦天监报告闽南有天子之气,于是派开国大将江夏侯周德兴(?-1392)前往调查,周德兴深谙堪舆之术,得知承天寺中有一块名为“鹦哥山”的龙穴,为避免这名为“承天”的地方出现一位“真龙天子”,决定破坏其风水,用“路箭”之法,修新府口巷,射向鹦哥头部正穴;修敷仁巷,射向鹦哥腹部(承天寺大雄宝殿);修承天巷,射向鹦哥尾部(承天寺山门),破坏了这块龙穴。
作为规模仅次于开元寺的寺庙,承天寺与崇福寺一起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承天寺所在地最初为五代时期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后周显德年间(954-960)改建为佛寺,初名“南禅寺”。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承天寺”。宋代王十朋(1112-1171)任泉州太守时,写下《承天寺十奇诗》,其中两首与鹦哥山有关:
《鹦山暮云》
返照东方映彩明,鹦山犹带暮云生。
狂风不作承天起,微雨欲来遍地横。
江右开时知御阙,闽南浮处识温陵。
空看本是无心物,为雨为霖从我行。
《石如鹦鹉》
泉南杰出一高峰,碣石浑如鹦鹉容。
毛羽不生随地老,文彩难画等天终。
能言彩凤名堪比,守拙高人道不同。
自是六丁亡已久,惟留只影度春冬。
2008年,“鹦山暮云”景观恢复工程开始施工,遵循修旧如旧的方式,将铲掉的小山包重新回填,从寺中通往鹦哥山的石径上,重修一座小牌坊,牌坊上有“鹦山”二字。石阶上立有一块天然石头,状如鹦鹉。
山上有小亭、石桌等,此外,还种植了榕树、龙眼、枇杷等树木,按历史资料的记载和描绘进行了重建,鹦哥山终于恢复旧貌。
如今沿着承天寺北面的台阶拾级而上,仍可登上鹦哥山四望,高处可见重重佛殿和民居,时过境迁,鹦鹉石依旧独立在鹦哥山头,见证着古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