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开展“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专题协商活动
7月27日上午,鲤城区委、区政协开展“党建+”邻里中心建设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协商活动。区领导黄辉灿、陈燕飞、吴振法、张才贵、郭瑜、谢承华、陈志宏,区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区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委员参加。
会上,鲤城区政协副主席谢承华代表课题调研组作主旨发言。区政协部分常委、委员就“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协商发言,区教育局、卫健局、文旅局、商务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就委员意见建议作积极回应。
当前,鲤城区根据有利党群共治、方便服务群众原则,以1公里为服务半径,通过国有资产让渡、各级闲置资源统筹和社区办公用房整合等方式,在全区范围内确定17个“党建+”邻里中心项目点,在确保“1+6”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融入鲤城特色服务项目,力争实现“15分钟生活服务圈”全覆盖。
黄辉灿指出,区委与区政协开展专题议政性协商,是加强党对人民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具体要求,对更好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监督推动区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具有重要意义。此次专题议政协商是十届区政协履职以来,第一次和区委开展专题协商,“党建+”邻里中心建设选题精准、组织精心、效果良好,各相关部门要主动认领、认真梳理、吸收采纳课题组及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共同推动“党建+”邻里中心建设。
黄辉灿要求,“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在功能定位方面,要立足“共建共享”,将“党建+”邻里中心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等有机整合,统筹行政服务、公益服务、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满足群众多元需求。资金投入方面,要坚持公益为主,结合市场化运作,整体把握、量入为出,进一步激发“党建+”邻里中心生命力。服务实效方面,要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坚持双向选择、动态调整,切实将“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成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有力阵地。
黄辉灿强调,要搭好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要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进一步丰富协商形式,畅通协商渠道,拓展协商内容。要突出党建引领。深化“党建+”邻里中心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试点先行、示范推进,更加精准为群众排忧解难。要突出共建共享。合理设置政协社情民意联系点,通过资源下沉、“两代表一委员”驻点等方式,倾听民意、宣传政策、释疑增信、化解矛盾。政协委员在服务社区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联系广泛、上通下达等优势,积极建言献策,高效服务基层治理。要服务大局,彰显政协担当作为。区政协和全体委员要以服务全区工作大局为己任,找准政治协商的切入点、民主监督的着力点、参政议政的关键点,始终与党委政府同频共振、同谋发展。要聚智聚力,推动协商民主新发展。一方面,要转变作风。全区政协系统和广大政协委员要进一步增强委员意识、责任意识,主动在政协工作中履职尽责,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在界别群众中示范引领,高标准完成委员“作业”。另一方面,要提升质效。广大政协委员要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深入协商讨论,提出建议和议案,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推动专题协商制度化发展,聚焦“两稳一保一防”“强产业、兴城市”“活古城”“战江南”等开展多形式专题协商,推动协商成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
陈燕飞指出,“党建+”邻里中心的建设运营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与多的关系。一即党建,多即“6+X”,要在建设中体现特质功能,将“党建+”邻里中心建设成为社会资源的整合地、群众需求的集散地。虚与实的关系。要根据“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物理空间有限的实际问题,强化资源集成,在物理空间上进一步整合多元功能;要妥善处理好务虚与务实的关系,进一步将社会各方力量凝聚到区委中心工作中来,形成同心同德干事业氛围。需与能的关系。要科学分析群众所需及“党建+”邻里中心所能,着力打造邻里中心特色品牌。
陈燕飞表示,下一步,区政协将持续参与“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工作。要下沉力量。坚持“全参与、广覆盖”,将住鲤18名市政协委员、191名区政协委员编入17个“党建+”邻里中心项目点,让委员成为基层协商指导员、方针政策宣传员、化解矛盾调解员、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员和民主监督评议员。要落实责任。区政协各专委会、联络组要增强推进政协委员参与“党建+”邻里中心工作的责任感,区政协党组成员、主席会议成员要根据挂钩联系街道社区所对应的“党建+”邻里中心,亲自抓部署、抓推进、抓落实,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把“党建+”邻里中心建设好、运营好,让群众真正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梦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