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古城区核心地段威远楼前广场 拟打造街市休闲场地

海峡都市报闽南版   2018-05-29 17:24

­  泉州威远楼在古城区核心地段,是唐宋年间泉州州署古地,是古城城标,见证着古赤桐港“涨海潮声万国商”的鼎盛。现在的威远楼前广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威远楼原址,重建威远楼时考虑北门街至中山路南北通道等原因退后百米重建“威远楼”。

­  为了恢复威远楼前广场原有的历史风貌并建设成为一个小型市民广场,市古城办委托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泉州市威远楼前广场的方案设计工作,经多轮讨论,并正式向各相关单位征求意见,已完成概念方案并经市规划局评审通过,正式移交业主单位市公共事业局开展后续工作。

­  概念方案的最终目标,是对威远楼前广场进行空间划分,实现人慢行、车行的有效分离,并且对遗址区域有所表达。

­  这一处广场,未来将可供市民群众和游客在古城,有一处街市休闲空间场地,夜间可供市民群众表演传统民俗、讲古、南音、清唱、小舞台场地,填补中山路全国文化历史街区没有群众文化街市场所的空白。

­  【现状】

­  人车混杂 广场功能较弱

­  威远楼前广场与泉州二院前广场连接在一起,与机动车道相连,人、车均在此区域通行,时常堵车,行人、行车均无法得到安全保障。广场很长一段时间是公交车的始末站,2017年7月1日正式搬迁,腾空后的威远楼前广场位置,今年元旦,由威远楼管理方暂时利用简易花圃围挡,将空间划分开。

­  前威远楼遗址现处于道路中央,没有明显的标识,人们很难获取这里的历史信息。

­  前广场内的几株大树,均砌筑为树池,树池也已破损,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区域内车辆通行,因此也没了乘凉的气氛。

­  【推荐方案】

­  体现遗址区域 细分各个功能区

­  在前威远楼遗址区域内的块石路面中,该概念方案推荐,将块石与块石的缝隙换填为红沥青混凝土,每隔两米设置一道红沥青混凝土。同时结合夜景地灯,在红色沥清线条上,每隔2米设置一个地灯,将遗址体现出来。

­  该概念方案推荐,威远楼前广场内侧设置地灯,外围采用红砖与卵石渐变段铺设,将广场区域空间划分开来。左侧原停车场区域通过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的小空间,人们可以在此下棋、交谈,内侧采用旧条石做成石碑,在石头上刻入周边相关文化内涵。

­  广场前的树池采用条石围合,上层铺设防腐木做成坐凳,供市民游客休憩。广场西侧,紧邻地下停车场的位置将设置小黄人、小红停车点。道路两边均有自行车道,设置即停即走临时停车位

­  威远楼北侧绿地,处于威远楼的后方,概念方案推荐此处作为小白停车点,周边通过绿化围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记者 刘燕婷)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快讯!吴志朴当选德化县人民政府县长
  • 南安市金淘镇石林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
  • 总投资近60亿元!泉州7个项目集中签约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