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一中高三学生发明“防雾霾口罩” 获国家专利
历时一年多 尝试8个模型终成功
从北京回来后,余思哲就着手准备口罩的发明。为了能够让戴着口罩的人呼吸顺畅,同时又能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污染物,余思哲没少下工夫。高一下学期的暑假,第一个模型诞生了。此后,为了寻找更加有效、无毒的吸附PM2.5的材料,他不断和老师讨论、尝试,先后做了8个模型,终于取得成功。经过永春县环保局相关仪器测试,该发明理论上的过滤效率达到96%,远高于普通口罩50%~60%的过滤效率。
采访中余思哲向记者介绍,口罩两侧分别设有除尘盒,盒内装有吸附凡士林和过氧化钙的聚酯海绵黏附层。空气由除尘盒吸入,加长了空气流经的通道,延长接触时间,污染物可以被海绵黏附层有效吸附。“换气盒里的海绵拆卸方便,两三天换一次,可以提高过滤效果。”此外,余思哲还设置了一个单向出气阀,位于鼻子和嘴的正下方,便于顺畅呼气。
在材质、原料的选择上,余思哲都遵循方便实用的原则,“一个口罩的成本大约三四块钱,也很轻便,完全不会比市面上的口罩贵,适合大批量生产。”
从小是个“破坏王” 喜欢动手拆东西
余思哲说,他妈妈曾经当了8年的化学老师,后来负责学校实验室的器材管理。上小学时,余思哲就喜欢到实验室里帮妈妈一起整理器材、摆弄瓶瓶罐罐等。“妈妈还会给我演示一些有趣的化学小实验,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就对化学感兴趣了吧。”余思哲说,有一次妈妈利用氢氧化钠和酚酞相遇会变红的原理在纸上写字,把他都看呆了。
余思哲从小就是个好奇心十足又超级好动的孩子,喜欢拆装玩具。上幼儿园时,他曾把闹钟上的小灯泡拆下,装到了自己的玩具赛车上。“对电路原理完全不懂,只是凭着感觉操作,结果灯泡竟然亮了。”余思哲迫不及待地向小伙伴们展示,“有个小朋友十分羡慕,回家后也把自家的闹钟给拆了”。
再后来,每回家里买了新东西,余思哲不用看说明书就能自个摸索出使用方法。而爸妈对于余思哲的教育也比较开明,“从小到大我爸没有对我发过一次脾气,很民主。比如学习乐器,钢琴、二胡我都接触过,但后来发现比较喜欢笛子,爸爸就让我去学,现在我已经是笛子七级水平了”。
在余思哲看来,爸妈对他更多的是鼓励,用爸爸的话说是“喜欢动就让他去动,但要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动手”。(海都记者 叶碧玉 实习生 蔡梅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